唐顺宋永贞元年(793年),以“二王刘柳”(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人物的革新运动迅速展开,蠲免税赋、罢免宫市、释放宫女、起用贤能、削弱藩镇……一项项政令布告天下,人情大悦,使迭遭“安史之乱”、“建中之乱”重创的中唐在颓势中呈现出一抹曙光。但保守势力太强大了,“永贞革新”开展仅半年即彻底失败,体质很差的顺宗帝被迫禅位,王叔文被杀,王伾监死,其他参与革新的8名要员一律被贬外放。原来柳宗元被贬为绍州刺史,未到任又被降为永州司马,其他被贬官员也都被降为司马,史称“八司马”。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德宗贞元九年(792年)21岁时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以文章知名。正当他为实现治国理想全身心投入革新运动时,还未来得及施展抱负,就一下子从帝国核心集团跌落到当时属蛮荒不毛之地的永州(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成为安置贬官、遭受监视、毫无实权的司马时,其落差也太大了。治政上不能有所作为,但志向不能被动摇。柳宗元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恶劣的环境恰恰磨砺了他的意志,深化了他对时局、人生、治学的思考。他利用不能效力朝廷、只能放纵山水的特殊条件,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一些重大问题,写出了在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政论、传记、游记、寓言、词赋,成就了他的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
柳宗元的散文雄深雅健、峭拔清竣。《封建论》,是他针对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现实弊端而写的著名政论。当时藩镇割据渐成气候,与割据势力相呼应,很有一批官员和名人极力鼓吹要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为了反击分裂势力制造的舆论,柳宗元探古验今,分析历朝兴衰的原因,一一列举实行郡县制的好处,从而得出结论:三代(夏、商、周)以上宜封建,三代以下宜郡县。文章前后佐证,议论严谨,不仅给当时的分裂谋图以痛击,而且也为维护华夏一统的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传记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借人说事,借事喻理,生动传神,层层推进,都是千古名篇。柳宗元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游记,具有代表性的是“永州八记”,刘师培《论文杂记》评价他“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词”,“咸能类万物之情,穷形尽相,而形貌宛宵,无异写真”。最可贵的是貌似写景,不发一句议论,但实质上寄托了自己的复杂情感,以荒山美景寓自身满怀抱负与才华而见弃于朝。他的游记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柳宗元的寓言成就也很突出,他写的《黔之驴》等寓言,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柳宗元的诗赋别有意境,存诗虽然只有140余首,在唐代诗坛上属存诗较少的,但篇篇都是传世佳作。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漫天,不见飞鸟,不见人踪,只有一叶孤舟,戴着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雪中默默垂钓。这一清冷的画面,难道不是被贬蛮荒的作者心境的自我写照?
被贬永州十年,朝廷召回,柳宗元以为时过境迁,可以结束贬官生涯了,谁知政敌们仍不放过,他们抓住柳宗元好友刘禹锡一首玄都观赏桃诗,把按例官升一级的“八司马”又贬出朝廷,柳宗元被贬到比永州更远更荒的柳州(广西境)任刺史。柳州条件虽然极差,但下州的“刺史”是正四品(下)的地方长官。柳宗元这时体质已经很差了,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他在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校、开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政绩,一干就是四年,直至病死在任所,成为柳州名垂青史、百姓拥戴的好官,柳州官民立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冢世代纪念他。
柳宗元入仕后,当了几年京官,革新半年,就踏上了贬官十四年的不归之路,应该说仕途上是很不幸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弄得“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大腿疼痛麻木)”,但他“于迁谪中始收文章之极功”。欧阳修说他是“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王安石则对“八司马”作了整体评价,认为他们都是能在“无所用于世”的困境中“自强”的“奇才”。柳宗元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皎皎者。
柳宗元经历艰难困苦,只活了46年,但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学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公忠谋国、积极用世、愈挫愈奋、自强不息、追求极致的美德和风范。(文/韩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