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为民情怀 夯实城市发展之基

       在城市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党员干部肩负着推动进步、改善民生的重任。正确的政绩观,犹如明亮的灯塔,为城市发展指引方向;错误的政绩观,则似迷雾,会让城市发展偏离正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在推进城市发展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乎城市的兴衰、人民的福祉。

       牢记为民宗旨,明确政绩目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政绩为人民而树,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要义。城市建设不应是为了打造个人的 “政绩名片”,而应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些城市的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调研,了解到居民对增设电梯、改善小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等需求强烈,便积极推动相关项目落地。通过增设电梯,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不便的难题;改造小区绿化、道路,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便民菜市场等,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祉,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反之,若为了追求短期的表面成绩,不顾群众意愿大拆大建,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损害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党员干部应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长远规划,树立科学政绩。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党员干部要树立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理念,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在城市规划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盲目追求 GDP 的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需求。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发土地,忽视了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舒适度下降。而另一些城市则注重生态优先,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城市公园、湿地保护区等,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城市未充分考虑未来交通流量的增长,道路规划狭窄,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那些具有长远眼光的城市,提前规划建设了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快速路等,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党员干部在城市发展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以科学的规划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依靠真抓实干,夯实政绩根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城市的发展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把真抓实干作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建设项目时,要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项目符合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在一些城市的产业升级项目中,党员干部积极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城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清理垃圾、整治违建,带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使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那些真抓实干、业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重用,对那些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通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