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地铁上读古典的《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在第四章破局思维里提到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读到高效能人士的自我管理体系是一个“高效能塔”,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第一层,还有一部分人着迷于第二层,其实很多力道应该用在第三层,也就是作者说的“勤奋的三重境界”。
在第三层境界里,作者提倡更少目标,战略勤奋,并且举了一个产品经理核心竞争力的例子。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自己。
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我的绝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培训和人才发展的工作,培训中心、干部管理部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全部做过,招聘、绩效也接触过,唯独薪酬和员工关系涉猎较少,全部经历下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还是在于培训和人才发展,想想也是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初衷吧。
我的兴趣点在这里,是因为我想看到别人的改变,促进人的改变让我觉得工作有价值、有成就感。可是,然后呢?
人的改变如何去衡量?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关键还是看别人如何去做,这其实是有些逆人性的。但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
昨天在和前同事沟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中间被领导拉过去剖析干部培养工作做的好与不好的地方,再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培训最根本的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啊,教会别人怎么去解决问题,最终推动业务目标的达成。
这个理念是我工作第二年做精品课程开发的时候传输给我的,但我做着做着却差点忘了这个,回顾一下过去几年接受的专业知识,从最初的培训管理基础知识,到精品课程开发、内训师TTT培训、各种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论、人才培养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等等,我把培训这里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全学了,但很多时候随着工作调用有限慢慢变成了惰性知识,像赘肉一样存储了起来。
想想从工作五六年时最初遇到核心竞争力的挑战,再到现在,深刻意识到培训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促进行为改变,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目标达成。
那么对应到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人岗匹配,有人可用,人尽其能。
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有他独特的价值,如何开发好、用好、发挥好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的配合发挥集体的优势,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也能把自己的工作从头到尾联系起来,搭建起属于我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大输出和应用。
这是专业的方法论。但一个人不能只做专业的事情,还要懂管理,而管理的前提是做好自我的管理。
自我管理是这两年我一直在探索的,我希望慢慢也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成长路上任重而道远,不急。
文/哦,土豆
记于2021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