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痹症、老年畏寒症、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
“夏治”是指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三伏天”时令,在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利用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达到预防和治疗冬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目的。
药墨把“冬病夏治”体现的淋漓尽致!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墨调理,最易恢复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药墨灸遇热则融,可随意贴敷身体的任何部位,运用热渗透的作用迅速进入体内,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具有温经活络、软筋散结,排寒祛湿等的多重功效,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逼出体外,疗效好,见效快,安全,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人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有名的药墨大师王志远按照个人情况做出不同功效的药墨,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南宋时,在岳家军中流传了一种既能书画,又能治疗疔疮,无名肿痛和跌打损伤的“岳家军行军墨”也是药墨的一种,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在民间也流传了一种“紫金锭”也是一种有名的药墨,而药墨确实也医治过不少人的疾病。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
“冬病夏治”的原理总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方面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祛除阴寒之邪,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于冬季发病。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引起。
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调理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最新研究表明,夏季进行墨灸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而药墨涵盖的针灸,拔罐,按摩,火疗等中医物理疗法的全部功效,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款物理疗法和药理疗法的结合体,诊疗为一体的结合体的外用中药制品。主要解决人体因湿寒导致的毒,凝,堵,结,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