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这个练习实现了它的承诺: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可是,翻到下一页,我们发现,第一个练习仅是热身运动。既然形体美不是特别重要,格林伯格现在请我们比较要紧的事情:成就。他从电话簿中随机挑出几个人让读者进行比较。他声称他看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大音乐家莫扎特。格林伯格列出莫扎特能说的语言以及他在少年时期的主要作品。他接着建议读者想想他们现在的成就,然后和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I:评判的另一种形式是比较,让被被比较者,觉得自己很差劲很不好。从评判者的角度考虑可能是希望被比较者能够像比较对象一样,做得好起来,可往往事与愿违。比较的方式只会让人觉得被否定,被打击,自信心不足,哪里来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A1:我的妈妈就爱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其实我听着心里是非常不高兴的。可是当自己做了妈妈之后,居然会不自觉的把重复的话说给孩子听,什么妹妹吃饭快些,你吃饭要像妹妹那样快,妹妹听话,你也要像妹妹一样听话,殊不知孩子可能会被我打击。
A2:那么未来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尝试把这个比较的对象(参照物)变成一种榜样,不带情绪色彩的去学习和模仿,让自己离榜样越来越近。比如说,孩子吃饭慢,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吃饭快的妹妹是怎么吃饭呢?噢,妹妹嚼得很快,在吃饭的过程中没有玩其他的,就一直在吃饭。嗯,那我们也可以用妹妹的这些办法来试试,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吃饭快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