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了,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是:怎么过年?过年你们那里都有什么风俗?
先来说说我们当地的过年风俗。小时候 ,我们是这样过年的。
进入腊月,家家都要磨豆腐、掸尘。到了廿四小年夜,年味就非常浓了。
廿四团子廿五饭,廿六廿七吃不完。腊月二十四吃团子,供灶老爷。送灶老爷上天, 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五吃赤豆饭,这个饭要一直吃过年三十。
过了廿五,就要开始蒸馒头,炸肉圆,买年货。年前的各种物品都红红火火地开始准备起来了。
大年三十中午烧祖宗吃团圆饭,下午贴对联,晚上吃馄饨。煮馄饨有讲究。乡下烧大灶,要烧一个破篮子,来年不生疮疥;烧一些豆萁,来年生活像火样旺;烧一些芝麻杆,来年生活节节高。
吃过晚饭,要在空锅里押碗鱼,寓意年年有余;押碗肉,寓意来年大肉吃不完。
洗漱完毕放鞭炮,放完鞭炮后就不能再出门了,一家围围坐一起嗑瓜子,聊天谈心。
临睡前妈妈会给孩子准备一块糕一点枣。吃糕寓意孩子长得高,吃枣寓意来年生活甜。大年初一孩子起床后,一定要先象征性地吃一点糕和枣,然后脸不洗,牙不刷,先给家里长辈拜年。
大年初一,既不能扫地,也不能动刀,更不能泼水,脏水用桶收集起来,初二再倒掉。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不再泼水,脏水直接进了下水道,也无从谈起这个习俗了。
早晨,一定要放完鞭炮才能出门。至于吃食,早吃细圆午吃面,晚上随便,但是一天都要吃素。
幼年的时候,最喜欢过大年初一,全村拜年,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叔叔婶婶地一气叫,你家一块糕,他家两块糖,口袋塞得鼓鼓囊囊。一群孩子兴奋地一夜睡不着觉,就盼着这一刻。村人见面,大家互相说着吉利喜庆的话。现在全村拜年的情况,即使在农村,也鲜少见了。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乡村过年,把走亲戚看得很重。一般正常来往的亲戚都要相互走动,吃顿饭,谈谈天,热闹热闹。亲戚少的也要走动到初七八,亲戚多的则要走动过正月半。
小时候我就是这样过年的,现在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烧大灶的少了,村里离乡的人多了,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你那里过年有什么风俗?一起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