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孙友田老先生:
原本,他只是书本上铅印的作者名字,我只是从百度中知道他的经历和长相。可是诗歌让我们有缘多次相见。
第一次是去南京参加诗歌教育联盟揭牌,我远远地看到一位穿着白衬衫的老先生,觉得好像是他,一直关注着,终于确认就是他。只是,我很内向,没有主动去打招呼,毕竟我是什么也不是,人家却是诗人。
第二次,我去句容参加诗歌教育培训,在诗人见面会上,我看见了他,还和他一起探讨了诗歌教学。当时我领着孩子们一起用RAP的形式朗诵诗词,他也跟着打节奏,觉得这很新鲜,适合孩子们。之后,我主动邀请他为我校诗社题词,他微笑着和我讲诗歌教学必须坚持做下去。
第三次,在新桥小学,任校上了这篇课文,当时他全程听完并做了点评讲话,滔滔不绝的语言里包含着他对孩子们的希望,和蔼可亲的形象愈发明显起来。
第四次,就在今年暑假,他来到我们学校,参加了七彩夏日相聚龙城夏令营——大小诗人见面会,再一次感受到了他对孩子们的热切期望。
他说:诗歌就在我们身边,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有灵气才有大气。苏东坡把诗魂留在了常州,常州应该成为诗州。他送给小朋友三句话:要有一颗爱心,要有一种任性,要有一对翅膀。
而我,再一次来教他的诗作,觉得倍感亲切。
教学流程:
一、读题导入
这是什么修辞?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总结比喻的几种形式。
提出疑问: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二、读诗
1、自由读,小组内读,交流不懂的生字词。
2、全班交流,让学生把不懂的词语写黑板,互相学习。(如有错别字的让学生纠正)
3、小组展示朗读,点评(着重流畅)。齐读(着重节奏)
三、解疑
1、课本
是什么课本?说说理由。语文课本、科学课本、生物课本、美术课本、哲学课本……
说到第二小节的内容时,让学生模仿创作,感知强调的重点。
2、绿色
为什么是绿色?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
3、打开
如何打开?去吧,去吧。走进大自然
反复朗读第一和最后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重复?
你能读出诗人的希望吗?
四、背诵
1、发现2、3、4、5小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看——听——说——感受
2、合作背诵、配乐背诵
【反思】
自从上次教学练习一,全班一起创作一本诗集,孩子们的自豪感是由内而外的,对诗歌的学习多了一些喜爱之情,但是关于背诵,还有一半的孩子相对困难。据调查,有6人提前背诵完毕;还有8人背了,但不会;剩下的都是没有意识到要提前背诵。到了五年级,按理是知道 一些背诵的方法的,但是现实离我教遥远。
1、背诵课文也要关注标点
在作文中就发现他们对标点的运用是不合格的,大部分孩子只会逗号句号,约15人左右断句都成问题,往往两三行都没有一个逗号。为了加强对标点的运用意识,我要求他们在背诵的时候关注标点。
有的孩子发现了一些诀窍,例如每一段都是两句话。大部分是逗号句号反复使用。我还在课堂上教了顿号的使用,朗读时通过感叹号提示注意技巧。
可是默写的时候,只有4位同学的标点是准确的。改变一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坚持下去,我想对孩子的作文肯定有帮助。
2、背诵课文需要方法
背诵课文有很多方法,他们用的最多的就是一句句背,这是最死的方式,往往容易忘记。
我教给的方法是先记结构,再记细节。
文章总分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一样。内容就是揭示课题,与课题相吻合。
中间是:看——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听——联欢、相聚(心中的声音)
说——攀登、前进
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
要在脑中形成画面感,帮助记忆。
最后才是一句句背诵。
其实这就和画画是一样的,先有轮廓,再有细节。
3、背诵课文要反复
为了照顾那些背诵有困难的孩子,我特意多留了几天时间才开始默写,但是之前就已经会背诵的孩子竟然还是没有满分,因为自以为会了就不去复习,等到我默写的时候,发现很突然,导致背诵遗忘。
用现实告诉孩子,背诵需要反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忘曲线,只有在特定的时间里反复背诵,就会记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