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市东城区的李女士在一家宾馆的客房,神色慌张地和某人聊着视频通话。她的家人、朋友都联系不上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李女士接到了自称是公安局出入境部门打来的电话,声称她的护照被人冒用了,需要配合接受调查。李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来到宾馆,幸亏民警接到系统预警,快速追踪到这里,及时上门劝阻,使李女士没来得及给骗子转账,而穿着警服的“假警察”看见真民警上门,立马挂断了电话。
说起来诈骗,其实每个人都不想被诈骗,因为被诈骗之后呢,除了经济上有损失之外,还会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人戏耍,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尴尬。
但是呢,当前的现实生活中,诈骗可谓是无孔不入,几乎没有一部手机可以幸免,几乎每个人都有接到过诈骗电话,或者是遭遇过其他形式的诈骗的经历。
尽管大多数人接到诈骗电话不会被骗,最多只算是多了一个骚扰电话而已,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很多人仍然是落入了诈骗的魔爪。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一招就识别诈骗呢?
方法当然是有的,因为凡事皆有规律,无论骗术如何变换,骗子终归是骗子,任何骗术都会有破绽。
下面咱们一起简单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骗子的骗术基本上都违反了基本的生活常识,我们无需过于害怕骗子,更无需神话骗子,只需要用简单的生活常识,完全可以从容的识别骗术。
骗术一:冒充公检法司机关,让你把钱转移或者归结到什么安全账号接受审查,否则你的账户将被冻结。
要想破解这样的骗术,只需要知道公检法司机关如果想要冻结或者审查你的账户,根本不需要要你把钱款集结或者转到另一个账户。
因此,像此类的诈骗,一旦提到什么安全账户或者冻结你的财产,或者威胁你说涉及洗钱等等,无需紧张,“骗子”两个字立马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笔者也遇见过这类骗子,说涉嫌洗钱,而且还能说出我的身份证信息,工作单位以及银行卡信息,就连来电的座机号码,都只和真的警察局就有一位数不同。所以接到类似的电话,一定提高警惕。
骗术二:冒充医院或者什么其他人员,称家属出事需要急救等等,要求紧急汇款的。
要想破解这样的骗术,你只需要知道,我们国家有完善的紧急医疗体系,任何紧急救助都是免费的也是及时的,根本不需要你转账给没有落实的医院或者陌生人。
综上所述,防范诈骗,首先就要识别骗术,最重要的就是要与生活常识相比对,凡是违反生活常识的都是骗术。日常生活重点需要咱们关注的是老人和孩子。
最后预防诈骗,关乎你我,建议大家可以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对手机进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