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热门话题:“既然清华北大的都买不起学区房子,那还买学区房干嘛?”
刚听到这句话还觉得没毛病啊。“既然买学区房是为了读名校,但读了名校,出来还不能买学区房,读名校有何用?”
国人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学历崇拜”了。
但翻了翻这件事儿的源头,知乎上一篇叫做“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的热帖。才发现,我想多了。
回答这篇帖子的人,很多都是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吐槽了一堆他们买不起学区房的八万四千种理由,虽然,在伟大的咪蒙看来,这些年轻一代中最努力,资质最好的人,他们都买不起房,很是让人揪心。
但在我看来,这些名校生,就像像巨婴一样,在为自己的的境遇,找N个外在理由。总结下来就一句话,不是我不优秀,而是这个世界对我太无情。
拜托,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们还无情,那其他人不是都该去死嘛?
其实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能稍微理解一下他们的心情。
当年爸爸妈妈不是说好了,只要上了名校,以后就能过上好日子吗?(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家长拿这话忽悠孩子)咋现在说话不算数了?
所以,把他们看作是,表达被父母忽悠后的抱怨和愤怒,就很合情合理了。
还有人说,上了清华还买不起学区房,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但要我说,上了清华,还不能让你摆脱广场舞大妈级别的见识水平,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
没上清华的人都买学区房了,你干嘛去了?
我有个朋友,野鸡大专毕业,不到20岁就从东北老家来南方闯荡,第一份工作是土方车司机,后来攒了点钱,跟朋友合伙开广告公司,说是广告公司,其实就是街边的打印复印店,帮人装个灯箱招牌啥的。
后来,生意刚有点起色,为了跟上海的女朋友结婚,来上海重头开始,虽然人生几次起起伏伏,但现在过也是在上海两套房,两台车,两个娃,两条狗的生活。
现在对于他来说,生活压力还是有的,有时候也因为钱的事情发愁,但我从没听过他有一句抱怨,他跟我说:世上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今天即使让他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他也能爬起来,给家庭给孩子还不错的生活。
在我眼中,他比那些只会抱怨和抹眼泪的名校生牛逼多了。
清华毕业买不起学区房,关清华什么事儿?
名校的意义是什么,到底是名校培养出来的能力更重要,还是一张文凭更重要。
当然文凭有文凭的价值,能力有能力的价值,文凭本身也是作为能力的标签,而被发明出来的。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文凭的作用,是让能力能被快速的识别出来。你去一家公司面试,一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就大致知道你能力如何,而能力,是你真正创造价值的本质。
但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天然的有一种对文凭的崇拜。过去,哪怕你揣着一个秀才的文凭,在衙门就不用给老爷下跪,要揣个举人文凭,那就可以让人给你跪了。十几年前,一张大学文凭,还多少能保证让拥有它的人端上个铁饭碗。
但讲真,文凭真的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吗?
超级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在一次演讲中遭遇一位文学女博士的提问,她说我是一个单亲妈妈,而且现在财务状况很糟糕,很可能马上会被房东从房子里赶出去,我到底该怎么办?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清崎想了想,给她的建议是,你已经是文学博士了,说明你在自己这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超过了99%的人,再提升,空间也不会很大了,对您现在的情况,可能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变。
您不妨尝试去做一份销售的工作,越接地气越好,比如卖房子啊车子啊这种,这样你能从中学到如何包装自己,和推广自己作品的能力。
谁知道,这位女士勃然大怒,她认为,让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去做一份下里巴人的销售工作,简直是奇耻大辱。
最后清崎不得已说:小姐,我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我并不能告诉你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我告诉你的是怎么让你的作品,能受到更多人喜欢的方法,这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吗?
从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这位女博士不能说没有能力,她拥有的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在生存能力上,可能还只是个小学生的水平。
女博士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她多年修炼的专业能力。而清崎给她的建议是,去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这里可能包含了财务知识,健康常识,社交能力,仪表整理等等能力的综合。
你错失了最佳买房的时机,可能是你对经济形式的理解还不足,你不能赚更多的钱去买学区房,可能是你对市场环境,对自己价值的评估还不够准确,又或者你和那位女博士一样,压根就不想为改变自己的情况,而尝试别的可能。
当然这也没什么错,但你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别抱怨这世界对你不公平。
所以,清华毕业生买不起房,不是清华的错,这个国家最好的教育资源都给你了,你还不满意,你能怨谁。关键在于,你是把自己包裹在那张所谓的文凭里不出来,还是放出来,面对社会的丛林,去真正学会如何生存。
我们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学区房
能买当然要买,谁都不是缺心眼,明明有好的东西,不去争取,那才是傻。
但你砸锅卖铁,倾其所有给孩子弄到一套学区房,你当你真的是为他好吗?
当你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却并不能回报一个满意的答卷时,你是云淡风清的说,“只要你努力,对的起自己就行”,还是说,“你特么对得起你老子吗?”
如果是后者,很悲哀,你的孩子,就只能活在你给他设定的人生套路里,上名校,从名校毕业,然后装的跟个孙子似的,去维持一个外表光鲜的身份。
其实要说教育资源,现在最稀缺的真的是什么名师,名校吗?
我看不见得。
最近网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弹吉他的视频在网上疯传。高晓松看过这个视频后说,“看完,砸琴,从此下半辈子只吹口哨。”
这位叫刘嘉卓的小朋友,出生家境很普通,学琴,也不是家里人的选择,而是自己在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位日本吉它大师的表演,才励志学琴的。
家里并没有什么条件给他请名师,全凭自己在网上,看别人的视频,调慢了,一点一点的自学,甚至自己的琴坏了,也是自己联系厂家,靠着帮厂家拍一年视屏的条件,才让对方同意帮自己修琴。
他为什么能弹这么好,诚然有天赋的因素,但内心里的专注和热爱,才是让孩子能沉浸学习,提升能力的动力,而这才是我们孩子现在最缺乏的教育资源。
今天的观点有点多,最后总结一下观点:
名校生买不起房,应想想自己,给了你一手好牌还打不好,你能怨谁呢?
一张文凭保不了你一辈子,别太把名校的身份当回事,人生只在奋勇向前,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孤芳自赏。
学校能给你的,只是专业能力,更重要的生存能力,必须靠自己去获得。
父母倾其所有给孩子买学区房,一方面是为了孩子好,但也可能是绑架孩子,让孩子活在你给他的人生设定里。
而现在,对于孩子,最稀缺的教育资源,不是那些外在名校,名师,反而是他们自己内心的学习动力,没有被发觉。
关于教育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话题,将是我们本周讨论的重点,希望你能持续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