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读书笔记的女主角有一段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道路,莫名的和我上一篇读书笔记《你的人生是一件工业品还是艺术品》的主题非常的契合。她的职场经历完美的展现了一件艺术品该有的魅力,甚至连她的个人生活也堪比一部浪漫偶像剧!耶律大学毕业的文科生,毕业后去了法国,然后进入了欧莱雅,在欧莱雅一路升到核心部门的中高层职位,顺便捕获优质老公一枚。接着毅然回到美国,加入GAP,继续一路升到GAP子品牌香蕉共和国的总裁,然后意外被香奈儿相中,最终在香奈儿做了9年的全球CEO。
这样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喜欢穿牛仔裤体恤,喜欢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文艺女青年却成为了职场中为数不多的女CEO,还是赫赫有名的香奈儿。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广大的职场文艺女青年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强效的鸡血。我感觉我又能多加一个月的班了。
莫琳的成功,证明了在职场中,理性的能力也并非是唯一的王道。对美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类各种感官的敏锐捕捉,这些隐藏在理性思考层面背后的隐形因素,很多时候会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模型验证,所有这些理性的决策工具,都一定程度的把人假想成为了理性人,好像我们是一台高精度的生物电脑一样,输入固定的代码,就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但是,其实人类在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的,我们的决策很大程度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就像莫琳说的,总结起来,我取得成功的方式是:突破常规目光,不将这个裤子看成是“睡裤”;在上司面前,我重新设定了这种裤子的穿着背景,改变了它的意义。
Beyond the Label
莫琳写的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叫《Beyond the Label》, 副标题是:women,leadership and success on our own terms. 中文的书名翻译的有点差,叫《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完全丧失了英文标题中的简洁和美感,也不能很好的契合书中的主要内容。看到中文书名后,我以为这是一本讲深度思考方式的工具书,导致我看了开篇作者关于自己童年在法国的回忆后,觉得简直不知所云,不是讲深度思考嘛,怎么开始写回忆录了。然后,果断弃之。
直到我的领导和我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回忆的部分只是铺垫。然后我又把书捡回来重新看。从回忆录往后再翻几页,我就看到了书中的精华部分,接着就是疯狂的开始划重点,心中不时有种被点亮的感觉!也算是和作者有些类似的爱好,又同样是女性,所以她的很多经验之谈和总结反思,我会觉得简直说的太对了!
但对于男性读者来说,很多观点可能就没办法感同身受了。公司里一同看这本书的一位男性同事说,为啥领导让看这本书呀?这是讲女性领导力的呀?我说,对呀,就是因为我们团队内目前都是男性领导,你们缺的就是女性领导力的特质,老板用心良苦,所以你们要多多查漏补缺。那位男同事听了后,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很多人会喜欢把女性拥有的领导力定义为女性领导力,并且认为这种领导特质只能体现在女性身上,男性就应该发展他们的男性领导力。但其实不是,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之间不应该如此的泾渭分明。女性和男性之间,其实还是共性大于差异的,毕竟除去部分的生理结构的差异,大家都是基因差不多的人类,哪能分得这么清楚。
我们把男性定义为理性的,有决断力的,坚强的和有担当的,把女性定义为感性的,考虑周全的,柔弱的和需要保护的,这些都是莫琳所谓的标签。正是这些标签,将男性和女性划分到了两个阵营,看似彼此对立,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莫琳说:“在工业时代,“发号施令型”的男性模式能发挥极大作用,但它的领导方式过于片面,不再适用于今天变幻莫测的环境。世界的快速变化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和悖论。因此,每个出色的领袖都需要培养两种品质:好奇心和灵活性。”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抛弃男性领导特质的优势,只是说,因为现在VUCA的大环境,我们需要在原先适用的领导特质中增加好奇心和灵活性这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搭配女性擅长的感性分析,同理心和积极聆听,将会在团队领导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跟随你的激情,迈出第一步
莫琳完美的将设计师的思维用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的规划中,在好几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莫琳都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基于各项利益做理性的分析。她说:有时候,你需要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跟随直觉,顺从时势,就像在凯旋门环路中投入到迎面而来的车流中一样。
不管是一次次千方百计的想要去法国生活,还是一次次运用自己的直觉,做出产品设计上的重大决策,亦或者一次次尝试完成业务的重建或者是企业的变革,莫琳都是在保持积极聆听的同时,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内心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看起来没有很好的逻辑来支持。莫琳相信,是激情让自己更加优秀。
就算激情没法立即给她一个满意的工作,她依然会选择毫不犹豫的迈出第一步。这也是设计思维所强调的,小步试错,快速迭代。通过不断的尝试,体验和感受来获取改变所需要的信息。莫琳喜欢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让自己亲身感受那些全然不同的文化,去让自己尝试理解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她认为,生活中处处都有导师,而她特别喜欢挑选那些喜欢挑战常规,甚至是颠覆常规的人做导师,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激发你,挑战你,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给你无穷的生存智慧。
作为一名优秀律师的女儿,在她大学刚毕业还未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时,迷茫的她也尝试过选择一条熟悉的道路,和她父亲一样,去做律师。然后她报考了耶鲁大学的法学院,但是她内心一直对这个选择存疑,以至于在法学院录取考试的现场,她在一番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弃考,放弃了律师的道路。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莫琳的挣扎。在父母的游说下,我毕业后回到了舟山工作,然后又一点点的被周围的朋友和同学影响,去考了公务员,但是各种折腾以后依然没什么结果,因为我隐约的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我们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前,我们通常都是先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当时的我正是这样,我知道自己不喜欢舟山这种慢悠悠的生活,但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具体喜欢哪个城市的生活或者说哪种工作。
来上海这个决定是在公司的班车上临时确定的。当时我还在船东办公室工作,因为项目即将结束,我不得不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方向。我漫无目的的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然后我在船厂的一位朋友说,你还不如直接去上海找呢,这样面试还方便。对啊,我为什么不现在就动身呢?这样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呆着,我怎么可能找到好工作呀!
于是,我就这样出发来上海了,前路还未确定,我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刚开始的那段时间确实是非常辛苦,但是我还是庆幸自己当初做了这个选择。
让更多的不同意见涌进来
就像莫琳说的,传统的家长式领导方式已经逐渐不适用现在的企业。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已经不足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即使是精英中的精英也很难。同时,这些精英管理层所要领导的年轻一代,又是我们几代人中最有想法,最有个性的一代。有想法有个性的人,最痛苦的就是被禁止发言。你说我说的不对,那不要紧,但是你不能不让我表达。越是年轻的一代,越是表达欲望强烈,以至于目前最火的一些综艺,都是和说话有关的,比如《奇葩说》《吐槽大会》等。
这说明想要表达已经是年轻一代的普遍诉求了。所以,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
今天早上看《走向共和》的时候,很喜欢李鸿章说的一句话:拥有权力的人,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控制自己的权力欲望。权力这个东西,真的是魔鬼,且越大的权力魔性越强,到后来,不是你掌握权力,而是权力在掌控着你。所以,很多坐到最高管理层位置的人,都很容易变得专断,独裁。时间久了,这个组织里面就会只存在一种声音,那就是迎合老板的声音;只存在一种意见,那就是老板的意见。
而我们一直强调的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意见。总有一小部分人,他们不想随大流,不想一味的和别人一样,所以他们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然后他们就有了全新的发现。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莫琳说,我们都需要拥抱悖论,颠覆传统的领导方式,这样才能在急速变化的时代中蓬勃发展。所谓的拥抱悖论,就是拥抱和你相反的意见,让两个相互矛盾的意见同时存在于你的大脑中,让这两个意见不断的相互碰撞,相互说服,相互寻找彼此的优缺点,这样你对这件事的认识才会越加的深刻。
特别喜欢文中的这段话:
内部注意力是说,优秀的领导需要有自我意识,能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扩大自身能力。他们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能激发他们,也知道什么东西会触犯他们,这样,他们能像管理别人一样管理好自己。而所谓的“外部注意力”,是指优秀的领导者总是在领导中,倾听别人也倾听自己。他们既清楚自己的业务部门,也能适应整个世界的发展。他们有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勇于发问,超出了常规的领导模式。
首先,观察自己,然后观察别人和世界,只要我们愿意打开自己的心灵,更多的创意就会涌现。当我们超越标签,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创新就更加容易产生。
什么是女性领导力?
在最终篇,讨论女性领导力的时候,莫琳谈到了她所敬重的女性领导者—昂山素姬。她认为女性领导力的极致,恐怕就是像昂山素姬那样,不费一言一语,就能软化她凶恶且强大的敌人。应该是说,她并没有把任何人当成敌人。她神奇的让恐惧她的军队,转而相信她能够帮助他们。
正如开篇所说,我们并不是说要抛弃男性领导特质,只是说,我们从一些优秀的女性领导者身上所看到的,那些女性擅长但男性相对不擅长的特质,那些在以往的“发号施令”的管理文化中所缺失的特质,应该更加受到所有领导者的重视。我们需要在这些人类共同拥有的特质上,撕掉男性或者女性的标签。他们应该被一视同仁的对待。
而在此之前,作为女性的你,首先要撕掉你自己身上的标签,找回你的激情,然后义无反顾的追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