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关于读书的那些事.
作为一个资深书虫,我读书的经验是及其丰富的。这种经验,就好像市场上卖菜的,不用磅秤便能掂量出几斤几两;这种经验,便是往书架上一扫,便能分辨出哪些是值得出点血带回家的书。书贵,钱少,这是读书人最大的尴尬。
俗话说开卷有益,书看了总是有营养的。不过这年头,开了卷,有时会不小心被带进沟里去的。伪书,心灵鸡精书常常充斥着书店里的显著角落。倘若你不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与拨云见日的神力,好书是不会自动晃悠到你面前的。不要太迷信广告,最烦的是那一条腰封上的各种美誉广告,还不如相扑手的缠腰带,至少人家这十来公分的料还能遮个羞。新书买回,这无用之窄物徒增我的羞愧感,作书签太庞大,留着碍事影响阅读体验,只能送进垃圾桶,环保的自责,是我无能为力的伤。唉,啥时候出版商能够有足够的觉醒取消了这种无用有害的虚张声势,我买书,不是冲着你告诉我这本书有多好才去买的,我的阅读不愿被你先入为主的揭开老锅。倘若好意,那就做个前序后跋,别整那些无用的。把这材料费省着找人写一篇正经点的序文岂不更好。
唠叨完那不正经的,也来同情一下书商的不容易。市场的数据摆在那里,卖不掉的书是实打实的亏损。现在,读书人不多,读好书的人更少。快餐文化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实体书店一家家关张,心痛。有的是亏了关,也有的是太丰满了被关。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张,传统的书店是很难维持了。有想法的书店讲究多种经营,小资小清新的书店在大城市的高尚区域卖茶卖咖啡,常常会让人眼睛一亮。不过,这样的书店更适合用各种美照晒在朋友圈。这样的书店并不欢迎那些喜欢席地而坐蹭书的书虫。所以,你常常能发现很多书都塑封了,你只能看个封面,然后想象着这书说点啥全靠用猜的。想当初,买书的乐趣就是随手拿起一本乱翻,有时就为了看到一段心动的句子下手,现在这种乐趣便不再有。卖书的,买书的都有各自的无奈。各种无奈源自无意的伤害,出版商们有多少自信去做一本读书人值得带回家的书?读书人找不到值得下手买回仔细翻读的好书。于是,大家常常是彼此伤害着,总在自己的频道里苟且着。
实体书店以另类的方式存活时,电子书网上书店便是囊中羞涩的读书人新的乐园,各种读书软件让读书成为一种垂手可得的福利。微信读书鼓励读书的模式简直就是书虫们的盛筵。每周读满足够的时间便能得若干书币,书币买软件里的电子书,然后继续读,继续赚钱买书。我的微信读书里就这样积满了不少好书,账户里的书币让我感受到了富有的满足。有鉴于此,对马化腾他们动不动删帖删文的不满稍稍减弱。我想他是太关爱我们了,一定是想让我们不要轻易地被网上不良信息蛊惑上当吧?那就好好看书吧,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书中寻找良知与良善。
然后,我读到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之恶的报告》;我读到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我读到了王小波的作品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还读到了木心,从前慢,慢得一生只能爱一个人。我的从前,那一个人一直没有出现,于是,我便在书里寻找,找着找着,便就忘了;找着找着,便就老了。老了,与书为伴,那是我一辈子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