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也就不是道的本身了。能说出来的语言就是指月之手,它不是明月本身。只有真正学道、悟道之后,才能真正知晓。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其实《西游记》是一部讲修行的奇书。从修行的角度可以有很深刻的解读,《西游记》第一章讲石猴出世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猴王,白手起家赢得了荣华富贵,好像英雄一世无所缺憾了,这是一只老猴子在酒宴中死掉了,此时的石猴虽然称王称霸,位极群猴,但依然感受到来自死亡的深深恐惧,由此也引起了他对人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最终产生求学长生不老之术的念头,道心由此打开了一个缝,一步步引领他走上了修行之路。
那求道的地点是何处呢?叫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啥意思呢?“斜月”是啥?就是一钩;“三星洞”就是三个点。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心灵的“心”字。就是人心,清代大学士张英说:人心至灵至动,唯读书能养也。所以叫“灵台方寸”。这就是后来的斗战胜佛,当时的猴王问道求学之地。那老师是谁呢?“洞中有一个老神仙,称名须菩提。”《华严经》讲: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就是在人心之中,种下菩提种子,自耕福田,让它长大,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这个时候人心就变成了菩提心。
这是佛家而言,那儒家呢?就在这“灵台三星洞”中种下一颗“仁”的种子,使人心变为“仁心”,不断修身修行,最终成长为天地之心。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天地之心就是道。学习“什么是仁心”就是学道,“如何修仁心”就是悟道,身体力行就是证道。三者既是先后,又是整体。
就像《论语》里面讲子路的一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说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就要亲身施行,在没有做好之前,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这就是学道、悟道、正道的状态。听到一个道理,有所领悟,马上落实到行动中,知行合一。然后再有新的收获,继续行动。这样一个往复的状态,螺旋上升的状态,就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