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练感悟,本周(8月2日-8月8日)本周共6次,咨询师 1 次,总90次。
第一次约练 角色来访者
《标本兼治步入成长》
初做咨询的来访者多是解决因现实事件引发的情绪及行为问题,而只关注这些,就此来进行工作,就如同是看病时”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看似治好了病,症状却总会反复。但是对于“表层”的”治疗“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此处也不能去生拉硬拽,要随着来访者的步伐与速度去推进,因情绪出不来,道理悟不到。
咨询时间的长短,由来访者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咨询的初级目标——解决现实引发的情绪、行为等问题得到缓解与解决之后,悟性较高或经咨询师引导的来访者会去思考事件之间的联系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在敲开自我探索之门,将知、情、意作为一个整体去探索其内在的联系。这也将对自我人格的一个看到和完善的过程,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长期目标。
心理咨询原本就是一个陪伴加等待的慢过程,不治表无法及里。当能够慢下来,深入下去,意识到要“内外兼顾、标本兼治”时,才步入了真正的个人成长之路。
第二次约练 角色来访者
《咨询中需觉察共情能力》
咨询中咨询师的共情度决定着咨访关系的温度,也就是共情能使来访者体会到的咨询师的亲和度。
咨询中咨询师通过来访者的言行给到适时的回应,体验其内心的情感与思维,深入理解其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并且把对来访者理解、感受传达给对方给予澄清。这样不打断、不拉不拽、贴着走,会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能够更好的敞开心扉、探索自我,全面的认识自我。
当咨询师在有些咨询中不能给予积极回应与表达共情时,需要去觉察,看看自己是不会、不能、不想还是不敢与来访者共情。进一步去发现自己内在是否存有标尺、评判、预设、卡点等,从而去修复成长自我,扩大、打磨自己这尊容器。
第三次约练 角色来访者
《埋下”伏笔“扩充资源》
无论咨程的长短,每一次咨询都不会是毫无目标、随意而聊。而往往来访者随口而出的咨询目标,并非是此次咨询的真正目标。来访者反复陈述、里外纠缠的才是咨询师真正在内心要设定的目标。
咨询师在倾听来访者陈述过程中,在不打断、不影响来访者陈述的情况下,要能够为达到目标埋下”伏笔”,这将是接下来的交流中可利用的资源。
例如,咨询中来访者反复提到自己与爱人的关系不和谐,此处可稍作停留,让其说说理想中的和谐是怎样的。然后可以放手让来访者继续他的继续。接下来可让来访者返回到自己亲密关系初建之时,看是否具备自己所言的和谐要素,此时来访者自然会发现自己关系不和谐的根源。咨询师此举动是引领来访者自己看清悟到,而非告知点到。因为咨询师提前给出答案,会让来访者感受被教育,不被接纳,咨询师的急反而会影响咨询效果的进展。
当来访者有所看到后,咨询师的稍作澄清便是对接下来行动中一下步迈进的强化。
第四次约练 角色咨询师
《一直走在达成目标的路上》
有时候来访者前来咨询,他自己也不知道咨询的目标是什么,只是愿意把在心里积压已久的事说一说,这是咨询中常有的一种现象。此时,咨询师无需刨根问底,非要确立一个形式上的咨询目标不可。
咨询当中一切随着来访者的需求来,顺着来访者的感觉走,能够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自在的倾诉空间,来访者在表达自己内心积压的过程,原本就是在完成本次咨询目标的过程。
每一个咨询的当下来访者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为自己内心的目标服务的所欲。明白这一点时,咨询师也更能做好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在倾听陪伴中使来访者的积压得以释放,思绪越来越轻清。来访者内心不断明朗,皆是本次咨询目标接近与达成的过程。
第五次约练 角色来访者
《更新“直率”放下评判》
针对我突然被撩起的情绪为话题,做了一场约练。因为能够激起我们情绪的事件都是帮助我们自我成长的有利资源。卡点不断疏通,道路日渐通畅,人生皆更加自如。
在我原有的认知里性格直率意味着看重真实、表里如一、充满正义、待人真诚等。所以,当我从我的角度感受到他人不够直率时,不管是好意歹意,我的评价就会涌上心头:口是心非、弯弯绕,油头滑脑、不可交。当内心评价一出现,与人交往就会显得冷漠、刻板。
约练中对直率不断的具体化,又让我看到了更多的面向。过于直率人的认知里不会变通、非黑即白、不留情面、不善控情绪、爱钻牛角尖、缺少共情他人的能力等。当看到这些对我一直在值守捍卫的我的直率,有了更深的感触,也看到直率在我的关系里留下的朝向不同方向的脚印。
这次约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看待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关注正向,利人利己;关注负向伤人伤己。
性格可直率,但是直率到揭人伤疤、戳人短版、不留情面、哪壶不开提哪壶,岂不是违背了直率的本意?但若一”油头滑脑”之人,在表达自己见解或与人沟通之时能够委婉、含蓄,留有空间,又何尝不是心存善意,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呢?
多角度看事物,能够看到其长处与不足时,启动优劣互补的模式,岂不是在修复一种圆满?这也正是对自身容器的扩充与打磨。
第六次付费咨询 来访者
《回归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关系中,也具备各种身份。重要关系中自己是父母的子女,是伴侣的伴侣,是子女的父母,也是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等等。当觉得累了、苦了,夜深人静时了让自己安静下来,回看一下一天的忙碌,起伏的情绪,有多少是为自己考虑而行的。
每一份付出都期盼一份回报,当自己透支付出却看不到回报时,难免会闹情绪,而情绪又会破坏关系。维护关系,需平稳的情绪,平稳的情绪又需需求的满足。只有减少在关系中的欲求,才是调整自己情绪的关键。这需要放下自己的多重身份,看到自己,去呵护自己的感受,真正懂得自我的需求。
当自己的爱心、付出不再总是越轨、出界时,其实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