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一共有三部分组成,最近读完了第一部分“家最温暖”。第一部分由“给我一些真相”和“寻找第六阶段”两章组成。
读了第一章,我明白了开学伊始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对于一位教师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至关重要,而反思自己的教学,可能我们很多老师在为了维护自己作为教师的尊严,为了所谓的“严师出高徒”理念时,往往是在不经意间都已经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其次,教室里不应该充满恐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恐惧从课堂赶走,因为害怕也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还有,我们教师要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的绿洲,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那么,学生如果犯错误了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雷夫老师在第一章第三节“纪律必须合乎逻辑”中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对不当行为的处罚,应该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所以,雷夫老师建议我们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需要就事论事,并且必须合乎学生理解的逻辑,才能真正被学生信服。
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在会被学生模仿,所以率先垂范尤其重要,想让学生做什么,自己必须先做到。雷夫老师对班里一位不交作业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他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相信他写了作业只是找不到了,不过有一个大问题需要丽莎注意,那就是乱放东西。然后告知她可以在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位,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结果,从此以后丽莎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这是信任和不走捷径的教育,这也是没有害怕和榜样的教育。
读完第二章,雷夫老师提出的六个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六个阶段,由浅入深,由“小我”到“利他”到“形成本能”,循序渐进,层层提高,仿佛在建造金字塔一样,最后的塔尖就是第六阶段。如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培养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超越,就一定能够达到塔尖,实现品格的升华和完善。
想起来之前读到一个故事,也在班级里给学生讲过。故事内容是一个人专门开车很远的路程到达一个寺庙,去问寺庙住持“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你岂不是可以自由地喝酒吃肉?”住持看了那人一眼,问:“今天是怎么到这里的?”那人回答开车过来的,住持又问“是全程系了安全带了吗?没人看见的地方有没有解下安全带?”那人瞬间明白了,惭愧不已。
反思自己的工作,虽然每日费尽心思地想出很多解决学生问题的对策,但是归根结底都无非是采用惩罚和奖赏的方法,教育理念只是停留在第二三阶段。读了这一部分,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们知道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眼中有同学和老师,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学生自己形成的一套行为准则,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没有人知道,只要他自己明白并确信这样做是对的,是合乎道义规则的,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这样就达到了第六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会发现每件事的意义所在,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会达成最大效益。
总之,读了第一部分,我的最大感触是,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教育,无论是哪个年级的教育,都离不开信任,离不开关爱,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