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侠麦克元
周有《赓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物的呈现。看一国文化兴盛如何,且看熙熙攘攘与否。
一国兴盛,百工熙攘。
古代中国社会,等级森严,“重士农轻工商”,后来又兴科举,造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一些“纸上谈兵”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求生。而大多数能工巧匠却无法留名,只有少数工匠青史留名。
百工,每个行当皆有祖师爷,比如:笔匠奉蒙恬为“笔祖”,建筑业的多拜鲁班,剃头的多拜关二爷等等。工匠,对我们来说却是“熟悉的陌生人”。让我对古代工匠更加好奇,他们多半大字不识,却又心灵手巧,创造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艺术流传,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是什么让他们拥有如此优秀的手艺?他们的手作如何影响到世界的?
读完潘天波老师的《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
潘老师,是历史学博士,也是《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华工匠文化研究。具体其他的书上会详细的介绍。总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容小觑。
因为他们的贡献实在出色,我称他们为:大工匠。
书中目录之前有十五位中国大工匠的彩图和工艺成就介绍。书中有十五章内容,每章都是对一个大工匠的精神文化内核的详细书写。看着中国古代出色的大工匠,我内心不免自豪满满,中华文化传承,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精美而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各色工艺品,真是叹服中华工匠文化之所以不间断,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用手艺和生命在守护。我辈幸哉。
翻看这十五位大工匠的生平故事,会发现他们都有一种精神: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感到的是一种努力、一种创造、一种执着、一种奉献。他们虽说地位底下,但是在自己的工位上用心去呵护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这是一种被作者不断述说的精神,也是大工匠的一种精神。
中华文化传播的四大书房载体:笔墨纸砚。蒙恬造笔,让中华文化可以完整记录;“蔡侯纸”在千百回的试验中被发现,让文化传播走向世界;南唐工匠李廷珪世代坚守、不断创新,成就“天下第一墨”的美誉。“四大发明”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蒯祥的在建筑史上给后人留下的“紫禁城”等建筑,以及景德镇以身殉火的童宾,还有虽为剑工但为国为民的铸剑大师欧冶子等等。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和人文的光芒,忠于艺术、忠于职业,用生命守护。
走近中华工匠,品读默默无闻的中华大工匠。用心去体悟古代工匠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丝丝温暖。让这手上的温暖继续传递。
一心一意中华情,百工代有才人出。
不忘初心得始终,中华文化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