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北京,西城和海淀的学区一直备受关注,学区房也在近10年不断被追捧,房价一波高过一波,加上最近“海淀鸡娃”“教育内卷”频繁上热搜,以及各种楼市、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落地,相信即便家里没娃,不住学区的人也会或多或少的引起了关注。
作为一个从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到大学毕业都住在海淀学区房的我来说,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讲,先说结论:能力范围内一定要给孩子选择海淀学区房。
我住在三环边上,从小学开始,家附近步行15分钟的距离内既有市重点小学,也有区重点小学,即便普通小学师资力量也是以工作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为主。
穿插说下,本人也在西城区上过半年小学,个人感受是名副其实的“快乐教育”,并且硬件条件真的好,无论教学楼还是电子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连操场都是塑胶的。
课外兴趣班丰富,印象里参加过各种学校组织到校外看表演,校内运动会,在电脑不普及的时代,每周都有计算机课,手工课。
语、数、英三个主课的课作业很少,老师也比较佛系,没有过于严厉的说教。也是因为过于宽松的环境,对我这种不能主动学习的学生,只好转学到海淀。
以前听说朝阳区的教育是题海战术,这样对比下来海淀是介于西城区和朝阳区之间的。简单来说就是老师挺负责任的,上课交头接耳是会被批评的,不完成作业也是会被点名的。这对于刚从西城转学来的我,简直过于严厉了。因为太过于严格要求,我适应了半年多。
好在作业不是很多,课外班也是自愿报名,因为老师普遍比较有经验,知识点基本在课堂上就能学会,没有特别预习或复习也能跟上进度。我怀疑海淀教师体系有一套章法可以自动匹配小升初的考点。
那个时候,小升初是电脑派位,除了市重点初中需要看成绩,进其他初中,包括区重点初中就看运气。和小学离家近一样,初中基本在骑自行车10分钟路程内。如果说小学离家近,家长接送方便,那初中离家近,上下学家长省心。成年人都知道,上班离家近是宝,那上学离家近,对学生来说更是宝。
所以,对于小学生家长来说,海淀学区房推荐理由是:
第一:学校资源丰富,学校密度大;
第二:教学质量过关,课业压力相对合理;
家旁边隔一条马路有一个大学,初中的暑假是最快乐的,每天去大学的游泳场游泳,我一般喜欢下午去游泳,因为太阳晒一天泳池里的水都已经晒得暖暖的啦,游完泳吃个大学食堂的晚餐,伙食真的不错也不贵。吃完饭围着800米一圈的操场散散步。这个操场真的很有用,特别实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体育会考前,利用率相当高,反而大学里的学生都不怎么用,被初中生及学生家长以及老年散步群体充分利用。
除了这所大学,再往东走5分钟是另一所大学,那边倒是不怎么去了。因为校区没有后家门口的大。
高中开始,周末到家门口大学自习室学习,因为自习室里的大学生学的真的很认真,一坐半天不动背单词。也会坐车到离家5站的国家图书馆看书,时而看看课本做做习题,时而看看闲书杂志,这里面想看的杂书真的很全面了。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发现周围同学的家长职业多以事业单位为主,有出版社、有教师、有某某驻京办事处,有某某部下属某某局职工等等,也有一部分是部队编制,极少数父母经商,毕业后有大概百分之五十的比例去了父母安排的工作单位。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航天部各个下属单位的同学,可以说这些同学的数理化那成绩是相当可以,而且他们也非常有兴趣。这种擅长不知道是基因导致还是培养的。
比较有趣的是每个班都有叫某晨,某辰,某嘉,某佳的,而且年级有好几个洋洋之类的,高度重合。
海淀就是这么平平无奇、且结构单一,北部充斥着各种国有单位和学术机构,南部堆满了各种部队大院的普通行政区。
同学论见识和素养都还是不错的。上课没有老师被气哭的情况出现,高中里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大,基本都是毕业5年到10年的样子,偶尔有老年教师那确实就是少见,中青年教师水平比没升上去的老年教师靠谱。
对于中学家长来说,海淀学区房推荐理由是:
第一:学习氛围好;
第二:公共资源多;
第三:文化底蕴出众;
上了大学,国家图书馆的利用资源更高了,大学离家大概坐公交车40分钟的样子,还是离家近。大学选修课也可以在学院路沿途10几所大学里跨校跨学科选择,也可以算学分。各校食堂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