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2月23日上午
地点:山东知知堂
主讲人:马鹏举老师
内容:《诗经.国风.周南》第一篇--关雎
前注:
年后几个学友与马老师聚会,谈到继续《易经》学习的事,那天马老师兴致很高,突然提到今后讲《易经》的时候讲一段《诗经》,提高象的思维,讲《易经》与《诗经》打通。当时我们感觉是突然而至的欣喜。虽然仰慕《诗经》很久,但只知道很肤浅的一点,更不知道《诗经》与《易经》有高度的关联性。马老师说诗经是中国美学的源头,就让我们带着美的期待走进《诗经》吧!
先让我们对《诗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秦:在今陕西省境内。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曹:在今山东省曹县、荷泽、定陶一带。豳:也作邠,在今陕西郴县、旬邑县一带。)
《诗经》之象是美学之象,《易经》之象是哲学之象。两者是相通的。“风”同巽卦。风起教化的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古代专门设有采风的官,到各地了解民情。“风”又是指相互之间的引诱。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是庙堂之上言政事。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鲁颂为公元前 7 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 4 篇;商颂是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宋国的作品,共 5 篇。
《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直说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它事,又言其事。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关关”,是雌雄合鸣的声音。窈窕:娴静美好的意思。淑:善、美。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王维的诗就有此特点,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逑,配偶。明末清初的长篇小说《好逑传》的“逑”字就是取自这里。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是采、捋的意思。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思,是语气词。服,思念。悠哉,是长久的意思。本章是全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求之不得”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正因为有此四句,才有下面的‘友之’、‘乐之’二义。若无此,则气势就弱了。另外本章还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琴瑟友之”,是弹琴鼓瑟,在一个小的场景下。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钟鼓乐之”,是一个大场景,如盛大的婚礼。
全诗集中表现了物象、事象、意象三象的统一。“物象”:鸟、草、渊、钟鼓、琴瑟等。“事象”:求之不得。“意象”:友、乐。
《关雎》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表白直白而又含蓄,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
这首诗还是“风天下而正夫妇”的范本。“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所以,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用意的。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德行的教材。
《关雎》这首诗还有人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首爱情诗,而是抒发一种“志”,抒发君侯对贤人的渴求。比如“三顾茅庐”等典故。
更让人惊叹的是,马老师引申为一首求道诗。《关雎》之道,充满了阴阳之象,男女、参差、河洲,彰显了求道之艰难,描述了求道之过程,从自然之省,到礼乐之声,最后达到“钟鼓乐之”的圆满人生。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