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但余秋雨说:路,就是书。
无言的大地上,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谢恩。
一起走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去感受他走过的路,以及他的思考。
翻开书页,大大的“文化苦旅”这四个字映入眼帘,尤其是那个“苦”字格外引人注意。
于是,我们带着这种好奇,展开了阅读。
读完全文,掩卷长思,仿佛自己也结束了一场风尘仆仆的文化旅途。内心充满了对中国文化,难以名状的苦涩感。这是对于文化的哀鸣。仅仅只有悲凉吗?不,还有那无绪的愁。
“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是一种奢望。”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说的最后一句话。 作为游历国内“文化山水“之人,他的希望即是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而我的确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人文山水所留给他的苦涩与释然。道士塔苦涩后的回味,敦煌石窟之旅,无疑也是苦涩的。夕阳下,破落的塔群显得悲凉,而那座略为完整的塔,却是文化的碎片,由于无知而被肢解成德文化的残骸。那位被称为“主人”的王道士,为了自己能得到微薄的“酬金”,竟让外国的冒险家们将一车车的,“不值几个钱” 的古籍、画卷以及文化,分割得支离破碎,运往世界。
日后的中国学者们,只能“屈辱地购买敦煌文明的微缩胶卷,窥探着先人遗留下的文明。”
但其实,一边读着感觉很苦很恨,一边又觉得这苦中带着些许甜。
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了解到了祖国的很多文化遗迹,作家以飞扬文采、敏捷思维、丰厚学识、 独到见解,烹制了一席色、香、味、形俱佳的文化盛宴,让人流连忘返。
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感受着这苦涩中包含的甜,走完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