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PMP大抵还是5年以前,公司有位老王师傅,谈到自己的儿子在苏州已经通过了什么“拍马屁”考试,据说得此证书者得天下,言语之中流露着满满优越。我心中不由疑惑:这个PMP有何神力?简单了解之后,发现确实超出当时自己能力范畴,也就逐渐忘却了。
时过境迁,2018年末我更换工作进入北汽,全新的工作内容和复杂的专业环境,对我个人的知识、能力、格局、洞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吃老本或三板斧,我相信很快就会黔驴技穷。大多数时候,我都承担项目上的翻译,尽管凭借个人出色的听力可以把听到的句子拆成一个个单词,再来进行字面上的翻译,但是对于其背后的实际业务,还是如同一头雾水。比如:Program和Project的区别和联系?外方口中的Business Case、Baseline究竟如何理解?一个受控的变更管理流程应该如何执行?如此等等,还有许多!
所幸,我在2019年获得了项目管理硕士学位,对于该专业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认识,但是我依然觉得所学甚是肤浅和片面,我需要一些更为实用的“干货”,来完善我在PM上的知识结构,于是曾经忘却的PMP被再次提上日程。以往我一直侧重于知识的整合转化,对于考试本身通过与否,其实并不在意。所以大多数时候,我既不认为培训班有什么用,也不去关注那些所谓的考试技巧或秘籍,关注长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短期内的突击,其结果就是成绩不尽如人意。不过,这次考试我明确告诉自己:既要过程,也要结果。
尽管自己的基础非常差,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开始了PMP的复习备考,一开始自己几乎一道题都做不对,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看着自己的正确率从20%一点一点的提升到70%,既心酸也欣慰,而最终的5A考试结果也在自己意料之中。考试一结束,我并没有立即将PMP教材抛到一边,利用十一国庆的时间,我将PMP英文版全部打通一遍,同时对于PRINCE2和ISO21500也进行了对标学习,同时还自己梳理了一版《项目管理专业英语》,既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又进一步规范了在英语翻译当中的一些PM标准术语,收获颇丰。
很多人说,PMP证书没啥用,也有人说,证书很有用。我个人觉得:和项目管理中的整合管理一样,如果你能将PMP中学到的一些思想、理念与你的实际工作和知识体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那么这个证书对你来说,就没有白考,那它就会是受用一生的宝贵知识财富。昨天刚刚完成了风险管理培训会的现场翻译,突然发现对方所说的内容,风险敞口、风险偏好等等,都是我曾经在备考阶段认真思考过的内容,翻译起来自然会轻松不少。倘若在过去,我还只能依靠纯语言上的理解来进行翻译,但是现在,工作中我已经可以站在业务的角度、站在全局的角度、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应对了。
诚然,PMP考试不是PM的终点,我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个新起点、新高度、新方向而已。抱着空杯和归零心态,按照PMP中学习到的滚动式规划方式,我已经策划好了下一阶段各项目标。每个人都会按照螺旋形的轨迹不断提升,我从PM上走了一圈,也是时候回到英语和德语和历史等支持学科上来了。PETS5、LEC、DEU A2、《哈佛中国史》、《思想史》,我来了
这里,要对所有在这一过程中给与支持和帮助的小伙伴们道声感谢:
感谢北汽镇江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在红皇后效应下不断进取;
感谢现代卓越石泉、童瑶老师授业和解惑,打破我原本的思维桎梏;
感谢PMP War Room各位小伙伴的陪吃、陪喝、陪玩、陪考,尤其是孙老师的各种安排;
最后,个人觉得,PMP本质是一种方法和理念,重视前期的规划,强调程序的正义,实施有力的监控,要求正式的收尾。PMP还特别讲究经验教训的总结,为了对个人PMP学习进行收尾,现将大致经验总结如下:
1. 培训班必须要报的,一方面上课听老师解释之后,会更加容易理解书本内容,另一方面和培训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交流,也对开拓自己思路大有帮助;
2. 复习材料不需要太多,重在发挥作用。我个人买了很多本,但是到最后利用率比较高的只有:《PMBOK》完成4遍、《汪博士解读PMP》完成6遍、《如何通过PMP》完成2遍,这些教材看完成之后,基本上对基础知识能烂熟于心;
3. 在教材熟悉的基础上做题才是最有效果的,我个人在考试之前一共完成了2400道习题,当中包括4套模拟试卷,考试之前将错题也全部再梳理过一轮,上考场时完全不虚。另外,考前一周,要认真研究现代卓越的《考试秘籍》;
4. 时间分配上从7月6日开始准备考试到9月7日考试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天学习1~1.5小时,周末学习4~6小时,总学习时长在200小时左右,并没有把自己逼的很急,除了暂停德语的学习时间,其他内容的学习并没有受到影响,还顺手打通了《兰古利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