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要向产品经理人学习
产品能力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用产品思维看待自己,把自己当成一种产品,来设计,打磨,优化从而迭代。
02 产品的框架
产品的框架有五个层次
1.感知层
如果把个人当成一个产品,首因效应,感知到的往往是这个人的身材,相貌,口音之类,相处久了,便是这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2.角色框架层
角色是一个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情况里的他 。一个人,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可以是妈妈,媳妇,女儿,妻子,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颗钻石,钻石的每一个切面就代表了一个角色。
假如这颗钻石是蓝色的,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最理想的当然是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的蓝色,这便是最自然和纯真的,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觉察自我,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
3.资源结构层
了解到一个人的资源结构层,我们才可能建立起深层关系。资源结构层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都不一样。所有的这些资源,导致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所以你如果需要跟一些人建立起长期,深层的关系,就不能只在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
4.能力圈
课程里讲到“ 能力圈是为了满足存在感,所发展的能力”。我的理解是,能力圈就是个体所具备的知行意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个素质能很好的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
5.存在感
我喜欢把存在感理解成“自我价值”,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定位自我,定位“我是谁”的这个问题。
03 培养自己的产品能力
我理解的产品能力,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一套自己的认知框架。当一个人建立了认知框架。那么他在处理纷繁杂乱的信息时,就有了参考的标准,从而产生自己的判断。
人无非是生活在一种又一种的关系中,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培养自己的产品能力需要通过观察,从而做出判断,通过对有限的资源的整合,将自我价值打包,交付给这个世界。
由此,我想到的是克里希那南达老师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中,提出一种疗愈模式的新视野。
她指出:我们可以自己决定生活在丛林里还是在花园里,在丛林里,我们被生存竞争,成功或失败,形象表现的价值所左右,大家生活在一个以成功,魅力及权利为基础的社会阶层中,而主导这一切的是内在的害怕和恐惧的感受。在这样的丛林中,我们要压下害怕的情绪,要强迫使用补偿行为去避开自己的脆弱恐惧,不然就是等着垮下来。
在花园中,世界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空间中表达她或自己。在花园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是被接受的。我们将别人视为资源,而非威胁。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去探求我们的自我。那个被外显行为和内在体验裹挟下的核心层。
我们试着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划分成三部分的同心圆。
外显行为——保护层,这个层面是比较外层的,是当我们被情绪控制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他包括:反弹与控制,期待与任性,妥协,上瘾行为,幻想。
而在这些行为下面所隐含的是更为深层的情绪化内在感觉,也就是第二层的内容,他包括恐惧与惊吓,羞愧与罪恶感,不安全,需求与空虚感伤心与悲痛,不信任与愤怒。
最后一层,是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本质的位置,在此空间,我们是舒畅灵活存在,是能欣赏自己的独特天赋。
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认同,以及来自这份认同所形成的信念, 预期和行为。
做自己的产品经理人也好,探求内在旅程也罢,都无外乎是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同时也需要针对我们的受伤脆弱层和保护层,发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不带批判,或试图改变他们,让他们消失,不在否认自己的羞愧和恐惧,而是直接面对他,带着觉察,愿意花时间去感受他,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自己的动手能力比什么都踏实,保持注意力聚焦,掌握产品知识,认真实践,是我们和自己以及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以及找到它是归属感的不二法门。
这样,我们的核心层就会开始发光发亮,重新联接自己的美丽,力量,独特与珍贵,从而建立与他人,世界的新的链接, 从之前的被动链接到现在的选择链接,并且学会掌控把握这种链接关系,我们就可以开始更大的冒险。
产品思维,就是与世界互动的思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关系。塑造自己,融入市场,构建关系。最终把自己的价值打包,交付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