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今天下午举办个跳蚤市场,老师特意叮嘱,给孩子准备 20 到 30 元零钱。听起来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却把我给难住了!我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柜子、抽屉挨个搜,愣是没找出一分钱。
无奈之下,我翻出许久未用、积了灰的钱包,掏出银行卡,奔向银行自动取款机。取出2000 元纸币,只为了能从中抽出一张,再跑到菜市场,专挑那些小零食、小文具,七七八八买了一堆便宜货,目的就是为了换点零钱,好让孩子下午顺顺当当去“摆摊”、“淘宝”。
站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手里攥着换来的零钱,我却发起了愣。身处这信息爆炸、科技腾飞的时代,便捷是真便捷,可心里却空落落的,透着股说不出的不真实感。
想想我小时候,兜里揣着零花钱,心里门儿清:一块钱能买什么样的冰糖葫芦,一毛钱能换根辣条,一分钱攥手里都沉甸甸的,能换来一小把酸甜的果丹皮。钱的分量、价值,那是拿捏得稳稳的。
再瞧瞧现在的孩子,手机支付用得那叫一个溜,在他们眼里,钱仿佛成了手机里一串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网购时手指轻点,心仪之物瞬间到家。没有了数钱、给钱、找钱的过程,钱的概念被抽象成了无形之物,孩子对它哪还有清晰认知?如今学校都得专门采购教材版纸币,教孩子认钱、用钱,我们上学时候,压根都没这堂课,简直不可思议。
科技影响的,可不止是孩子对钱的观念。就说这表达思念吧,身为 80 后,怀念起过去青涩岁月里的相思,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想念一个人,满心的情愫就倾泻在信纸之上,字字句句反复斟酌、精心打磨,一笔一划写满好几页,再郑重其事地贴上邮票、投进邮筒。之后的十几天、二十来天,满心满眼都是对回信的期盼,那种忐忑与期待,把思念烘托得愈发浓烈。
可如今呢?手机一掏,语音通话、文字消息噼里啪啦,没几分钟,心里那点相思就竹筒倒豆子般说完了,快餐式的交流,寡淡无味。那些藏在字里行间、需慢慢咂摸品味的深情厚意,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把目光投向当下风靡的短视频浪潮,更是让人唏嘘不已。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大家人手一部手机,沉浸在十几秒的视觉冲击里。还有几个人能耐住性子,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雕琢文字、打磨文笔呢?遥想往昔,唐诗宋词朗朗上口,元曲小说各有千秋,文化星河璀璨夺目;反观当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快餐式文案铺天盖地,传统文化的精髓像是被快节奏的浪潮裹挟着,渐行渐远。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科技一路高歌猛进,人脑却仿佛渐渐慵懒,长此以往,莫不是要退化到只剩本能的“动物状态”?Ai、电脑充斥生活,未来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还能否重现?谁又来扛起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大旗?这一连串的叩问,重重地砸在心头,亟待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去探寻答案。在享受科技红利时,莫让那些珍贵的“老底子”被岁月尘封,得想法子,让传统与现代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