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是不是孩
子想成为的样子?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一个人父亲在世时,都听父亲做主,就要看他有什么志向。父亲去世后,自己能做主了,就要看他的行动。长期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准则,他就算是尽孝了。
那么疑问来了,父母正确的教导可以遵从,难道错误的也要遵从吗?假如父母是小偷,难道也要听从父母,也要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跟着去做小偷吗?
孔子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里的“道”,就是正道、君子之道,而不是邪道。
“父在观其志”这里的“志”指的是君子的志向。“父没观其行”是看他如果父亲不在了,能不能坚持追求君子之道。如果能,才算是传承了父亲的君子之道,才算是尽孝。所以你孝不孝,关键在于你的志向和实际行动是否符合君子之道,而不是没有独立主观和思考地听爹的话。
需要孩子传承君子之道,父亲就得先做好表率当好君子才行,才有资格去要求孩子。所以儒家讲的孝道,对父亲的要求是比孩子更高的。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就看你是不是孩子想成为的样子,你的孩子是不是以你为榜样,历朝历代更迭,都自称“以孝治天下”,孝道之所以能治天下,底层逻辑是如此。
父母的行为表率、家庭的教育有多重要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