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耳朵是磨出来的吗?
近年出现的新名词,一个磨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磨刀霍霍、折磨耳朵,把人往不好的方向带,我觉得叫听力输入更贴切,听这么喜闻乐见的东西可不是在枯燥的磨耳朵。
语感从哪里来?
语感这个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国内有的老师直接翻译成 language sense.有点让人莫名其妙,其实英语没有这个说法。
此外,语言的能力本质是思维声音的交流,无论你是在说话,是在默想,还是在写文章,当你在构思的时候,脑子里肯定在叨咕着语言的声音,不是在我单词拼写的电影声音。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关键的都是学习这种语言的声音,在幼儿阶段,应该让儿童把主要精力花在对外语声音的掌握上。
不能只有精读,也不能只有泛读。
我推荐的做法是把精读交给教材、交给老师,家长最应该关心,最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课外大量泛读。教材里的文章是为精读,专门设计的。
泛读就是让孩子做主,全凭孩子的兴趣走。泛读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兴趣,多读、快读,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做泛读资源的提供者,搞清楚自己孩子的阅读级别和兴趣爱好,不断的把合适的好书,推荐给孩子,做好记录,给予鼓励,关注孩子在一个级别停留的时间,及时调整书的难度,不动声色的为孩子铺就一条不断进阶的课外泛读之路。
跟读是好办法吗?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热衷于让孩子跟读英语,比如要求孩子跟着录音一句一句的模仿。要求孩子大声朗读课文或小说。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孩子学英语有沉默期,在学英语的初期,要求孩子跟读是不太合适的,在这个时期大量听是最重要的,多听少说,有人推荐说的能听懂听到的5%就可以,如果在孩子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不断要求孩子跟读,模仿语音语调,将孩子的精力集中在模仿语言上,而不是在对语言的整体理解上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自然拼读语音标选哪个好?
要学自然拼读,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听力,听力词汇量越大越好,否则如果听力词汇量没有多少,还是老老实实的学音标,把音标发音读准,音标是专门为外语学习者发明出来的表音符号,母语学习者是不学的。
学习一门外语,会使人站高一线看待自己的母语,看待自己的文化,有利于批判思维的形成,而且使母语的表达更准确,更具逻辑性。
低龄学英语是有很大的黄金优势的,小孩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或敏感期,抓住这一时机,顺势利导,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孩子小中文词汇还不丰富,中文思维还没有那么强势。另外小孩对语音语调的掌握比大人能够学得纯正地道。
在中国这个单语和外语环境中,想让孩子用母语法学习,达到英语母语者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数投入量特别大,又有条件的个别孩子能用母语化学习,并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母语水平。从我的观察看,每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不少于三小时(课内+课外),起步早、方法对,有好的老师(母语水平),好的课程,并能一直坚持的,个别孩子可以用母语法学习。由于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很少,中国家庭能付出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没有多少家庭能创造始终跟母语者学习的条件,所以靠母语法学习而达到母语水平的孩子是极少的。由于没法不学语法,靠强大的输入,自然习得正确的语法,对输入量的要求太高,一般的课程和家庭环境也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