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书稿是杨朝阳老师1月27日凌晨3点发过来了,我看终稿时间是1月26日,用新鲜出炉两个字来形容不为过,看作者的名字,胡向明似乎很熟悉,却想不到在哪里听过看过,没有具体的介绍,我想可能杨朝阳老师让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去感受吧。再看书的名字《生命的种子》,原名地缝,地缝更加有张力,给人感觉是像一篇沉重的小说,但是看《生命的种子》就想《床边的小豆豆》读起来是不是会很有意思呢,在形式上更是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合集,这更加激起了我的兴趣,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中国现在还有人写寓言,这样的书本来就比较少,于是又增添了探索的兴趣。
于是一个星期间或读了起来,小说部分《生命的种子》,仿佛就像三体一样重建了一个世界,让人很有想象空间,跟随着走进,仿佛宇宙天地开蒙之初,又像西方的上帝创世界,又像是中国神话从混沌之初到开天辟地的起源,但作者在其中会让你无意识中感受到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叠,关于人性,欲望,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交织。
“一粒种子本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然而它却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膨胀的欲望冲破了灵魂的屏障,无止的掠夺最终耗尽了它自己全部的生命。”
关于未来,上帝微笑着回答说:“死亡不会停止,但是,心生却在继续。。。。。。”每一个生命的心中,都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对于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是特别让我惊喜和觉得有意思的,在我的意识里,语言故事是《伊索寓言》国外文学里面的,或者是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之类,但是却看到了很接地气的,很好理解的,雅俗共赏的中国自己的现代版的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内容却生动有趣,没有说教,有的只有一句话,但耐人寻味。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这块有着天然的敏感,中国儿童的绘本图书市场上,国外的绘本图书占据一片天,中国传统图书还是停留在翻译以前经典阶段,新的高质量的图书适合孩子的经典的是特别的少有,而且很多图书参差不齐,原创性的很少,很少出现像《山海经》之类的趣味强的图书,这部分我觉得很有意思。
这就是我跟很多人探讨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的问题,是需要有继承发扬和创新的,这样中国文化的才能够更好的延续下来,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思路,那么胡向明老师的这本书很多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所以第一时间给2岁的孩子读起来里面的《猎人与驴》的故事,改编了其中的适合孩子的语言,没想到孩子竟肃然起敬。所以我觉得这种寓言故事是特别有创造力的,在儿童书籍市场内容特别奇缺的今天,期待作者可以创造更多的适合的读物。
当然很多故事,不仅儿童,成人读起来也特别隽永。例如读到的《老鼠吃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其他地方看过听过,但是作者写出来的不是在讲道理,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读者的思考。
这也是我在写的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什么样的图书是好的图书,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文章评判标准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完后,能引起别人多大的思考启发,同时对人的行动有改变和影响。
对于很多道理,很多书,其实世界上写的人很多,世上的道理都被人讲遍了,但无论是大作家小作家,圣人哲人,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谁能让这个晦涩难懂的道理讲到别人心里,让读者能领悟到,是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世上的作者千千万,世上的读者千千万,即使是圣人的书籍也不能让所有人都能明白,每个人都有他的受众群体,用读者听得懂的语言去描述,有的受众广,有的受众小,但总有适合他的人群,所以从读者角度来讲,作家没有级别之分,能说明白的都是好的作家,作家之所以会分级别,跟受众的多少和作品流传时间长短,能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是相关的,但这并不矛盾,对于我写作,又多了一重思路。
如果说小说部分让我们看到作者的文字想象力魅力,寓言部分看到作者的智慧思考,诗集部分是看到了作者在日常中的一些情绪,能略窥一二,但当读到作者最后写的《金手镯》部分,特别的生动,令人动容,很真实,虽然作者一再强调文字不能表达他的感受,但我在这篇幅很短的文字里,感受到了父母孩子之间,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最朴素,最珍贵的打动人的文字,经历过的人是可以产生共鸣的,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印象很深刻的。度过很多类似的回忆,但这份回忆无疑是读过很多文章后,偶然的某天会再次回想起来的。
最后在说说对《生命的种子》这篇小说之间的感悟吧,每一个生命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实际就像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就像我们在教育中所传递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在外界看来如何,最终不是跟社会赋予的框框架架比较,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跟他自己比,孩子不是为父母活,完成父母社会赋予的职责,而是丰富他自己,完成自己的生命,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就是他自己的成功,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样的世界观是丰富的多元的,而非单一的,这样的生命是多彩的,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完成他的意义的。
对于生命而言,一种是动物性的生命,一种是文化的生命,动物性的生命被欲望物质所左右,就像我们人类的进化史,寿命会越来越长,也在主宰着地球,但是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终究有死亡的一天,就像现在遇到的疫情灾难,战争,跟很多的动物生物是一样的,但是让我们人类存活下来的,是文化的传递,就是心灵和灵魂没有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消失,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生生不息,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出现,也许人类这个躯体将不再,地球这个星球不再承载人类,但是人类能延续下来,靠的就是思想灵魂这些细胞以另外的形式传递下来人类的智慧。
我想这也就是作者最后的那句:死亡不会停止,但是,心生却会再继续。。。。。。
师娜
2021年1月31日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