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提示
课标解读
教学提示一
2022版课标关于“实用性文本”共列举了三类:一类是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有关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这些短文及故事的阅读材料,以连续性文本为主。第二类是有关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的标牌、图示、说明书、以及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这些都以非连续性文本出现。第三类是参观访问季考察报告,科技说明,文科学家小传日记,观察手记等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也有非连续性文本,如统计图,表图画等,甚至可能是。以多种媒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内容。
这三类文本设计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延很广,我们进行大致梳理,可以分为“社会交往类”“知识读物类”“新闻传媒类”三个方面。“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应以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主,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根据相关资源和条件,选择和设计符合学情、可操作、能发挥作用的主题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学提示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要从两个维度考虑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是文体意识,即注意实用性文体的特征。二是思维方式,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实用性思维为主导,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指向生活,学以致用,为了方便生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实用性文本阅读紧扣“实践性”,主要做理解性阅读和操作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大多以短文、游记、科学家小传等文体出现,以理解文章内容为目标。操作性阅读大多以标牌、图示、说明书、说明文等文本形式呈现,阅读的大多是讲述做事方法和行为方式的文章,其重点在于说清楚“怎么做”,或者直接说明操作方法、行为规则,或者通过原理说明、机制阐述等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是说,操作性阅读是在行动中求知,在求知中实践,就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学中做”。当然,操作性阅读可以是边阅读边操作,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运用于具体操作,这中间会有多次试错过程;也可以是抱着实践的目的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说了什么,然后把别人说的与自己要做的联系起来,这样操作会更有把握。
“实用性阅读”一般多用理解,归纳,分析,整合,概括等方法提取,梳理,整合,运用信息。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还要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不宜单独割裂出来。在学习主题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思乐见的形式进行阅读和交流。
教学提示三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景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瞄准这一旨归,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把评价过程作为对学生阅读行为和交流行为的推动、调整、改进的过程,也作为对学生个体及团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过程。学习评价要贯穿于实用性阅读和交流的全过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评价应注意把握这样几点。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第二,注意“格式”规范、标准。第三,突出体现“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