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沟通分析
TA沟通分析又称交互分析理论,是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的。
中文名
TA沟通分析
外文名
transactionalanalysis
简介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TA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以下简称TA),国际沟通分析协会所下的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以达到使人成长和改变的目的”。
就人格理论来说,TA很清楚地描绘出人的心理结构,它以自我状态模式来描述人格的三个部分,这个模式还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人格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创始人
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魁北克,因心脏病逝于加利福尼亚。
艾瑞克·伯恩
他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作家,他自幼就立志继承父业。1935 年在麦吉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接著,进入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精神病学实习。实习结束后,应聘于纽约芒特宰恩医院,成为一名医生,期间曾接受过纽约精神分析学院的培训。之后供职于旧金山精神分析学院。10 年后,与弗洛伊德运动分道扬镳。
伯恩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独创的交往分析治疗体系。所谓交往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 TA,或称交流分析、沟通分析),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旨在从对当事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分析了解后,协助其认识现实,祛除幼稚冲动,学习成熟适应,从而重建自我永续的健康人生。
TA 属于集体治疗体系,因其对处于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中的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而得名,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儿童自我(指情感和欲望达到6岁以上程度的)、父辈自我(指父辈的价值和作用)、成年自我(指能在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看待世界)。[1]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5-1962)自我状态阶段/父母、成人、儿童
柏恩指出自我状态的三个阶段:父母、成人、儿童,并从中诠释思考、情感和行为,观察当事人此时此地的现象,如接受新的刺激行为改变:面部表情、说话音调、语句结构、举动、姿态等。犹如一个人的内部有许多不同的人员。有时这些人格彷佛控制着整个人格,这些观察的效标并可作为推论个人过去历史、预测未来行为的基础。在此阶段里,柏恩亦将三个自我状态运用在团体治疗上。
第二阶段(1962-1966)心理顿悟阶段/沟通分析、心理游戏
焦点在沟通和游戏,柏恩发现这些内在自我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他人沟通。他分析这些沟通方式,发现有些沟通具有不明的动机,不仅包括社会层面的讯息,尚隐藏着心理层面的讯息。个体利用这些动机做为工具操纵别人,从事心理游戏和欺诈。因而产生沟通分析、心理游戏分析的概念。此时只是一种认知性的方法,几乎不太注意情绪的问题。
第三阶段(1966-1970)技术处理阶段/生活脚本、脚本分析
发现人类依循特定的方式表现行为,好像在舞台上念脚本一样,故提出决定个人生命过程的脚本分析。
第四阶段(1970-迄今)精神自我阶段
此期特徵是将新的技术合并到沟通分析实务工作中,如加入一些得自于人类潜能运动,完行治疗、会心团体、心理剧的技术,更发展出以ego gram为诊断评量的工具。在柏恩过世之后,继之较有名望的大师有MurialJames、DorothyJongward合著《强者的诞生Born toWin》;ThomasHarris《我好你也好IamOK.YouareOK.》[1]
TA沟通理论
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其自我状态的表现。TA认为,沟通过程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指向另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在沟通中,根据沟通发起方选择的自我状态、发起者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及接受方实际回应时的自我状态,可以将沟通分为三种型态:
1、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
当发起方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和实际回应时的自我状态一致时,这种沟通就是互补沟通。这种沟通一般是在自然顺畅下进行,双方互相期待,配合很好。如果一直保持这种型态,沟通就可以永远的继续下去,或进行到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为止。
2、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
这种形态发生在发起方希望对方所采用的自我状态和接受方实际回应时所采用的自我状态不一致时。这会引发起方不适当的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而中断。此时,人们可能退缩、逃避对方或者转换沟通方式。
CP-肯定的父母
NP-批评的父母
FC-自由型儿童
AC-顺应型儿童
但是交错沟通并非都不好。人有时可能会受困在一种无效的互补沟通模式中,此时如能改变自我状态或引导到另一个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发生,可能引发有益的想法、看法来面对问题,并促使下次的沟通有意义。
例如,甲、乙双方各以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沟通--甲:“我好烂!”乙:“振作起精神来啊!”甲:“我没办法。”乙:“试试看嘛!”甲:“我不行!”乙:“你真是无可救药。”甲:“我早就说过了,不是吗?”以上对话是一种无效的沟通,如果乙以成人自我问:“你所谓的烂是什么意思?”或以儿童自我说:“噢!你才应该听听我有多烂!” 那甲的回应可能会不一样。
3、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
这种沟通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信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达到其他两个自我。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讯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讯息。它可以是双重的(四个自我状态)或是角型的(三个自我状态)。隐藏沟通的结果是有心理层次的内容决定,而非口头的社会层次讯息。
在隐藏沟通中,社会层次通常是透过语言;在心理层次,你需要观察到非言语的暗示,比如:语气声调、手势、姿势和脸部表情等等。事实上,每一个沟通行为都有一个社会层次和心理层次讯息,但在隐藏沟通里,这两种信息并不相符。一般,隐藏沟通的结果是决定于心里讯息的。
哲学基础
TA哲学第一项假设
TA视每一新生婴儿均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了解自己和别(当他开始了解他们时)是“好的”。虽然,可能会发生其他事情令这个婴孩相信自己或别人是不好的,但是一个新生儿“自然的心态”——期待与他人和谐生活的心态却是不容存疑的.
TA有句口头禅:“我好(OK),你也好(OK)”.这个对人类本性的假设隐含了一种治疗态度,就是肯定治疗师与个案的价值、能力与动机。
由最初的基本心理地位:“我够好,且其他人(你们)也是够好的。”人们可能进入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第二种(投射的)心理地位:“我是够好的,你不够好。”第三种(内射的)心理地位:“我不够好,你是够好的。”第四种(绝望的)心理地位:“我不够好,你也不够好。”(Berne,1969)
TA哲学的第二项假设
人之所以在后来采取其中任一地位是一种决定性的过程,是一个人对他自己及他的世界所做最重要的决定,是关于他的人格和他的心理地位的早期决定。
伯恩曾写道:“每一个人在童年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死亡……”也就是说,小孩子在年龄还小、资讯不多的环境中,便做了生命中关键性的决定。当然,这些决定不是经由成熟理性的思考,而是小孩子在想办法让自己活得最好时所做成的决定。TA认为,“环境”比遗传更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伯恩为强调这点,特别强调他的讲习会为“社会精神医学”研讨会)。
TA哲学第三个假设
是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这个假设套用在新生儿身上更易见其真实,TA对此项假设相当赞同,认为持续得到他人的注意乃是一个人心理生存的必要条件,即使有很多伪装成其他目的的行为,动机不外是为了寻求注意(Berne,1961)
这些假设形成一个结论:TA是一种奠基于合约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个案与治疗师双方均会得到某些东西,因此清楚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是主题,特别是对治疗师而言,双方则以此达成协议.这项结论广泛被运用到TA工作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例如从为了整个工作而订的整体合约,到为今天会议所订的短期合约。
不同之处
1、契约
在治疗过程中,由当事人订定契约,对他想要达成目标和努力的方面所做的明确陈述。用意在于维持治疗者与当事人间的平衡。
2、决定
强调每个人早年所做的决定与现 在重新做决定的努力,当事人须负决定要做何改变的责任:为了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当事人应积极改变行为,契约的使用也使我们能客观的评估当事人改变的情形。
运用
TA的沟通理论,可以延伸应用到分析组织和机构。
TA还谈到儿童的发展,人生脚本的观念可以解释童年经验会如何影响成年后的生活方式。根据人生脚本的构架,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成年以后的生活,还会不断重复年幼时的方法,即使这个方法会造成成年后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由此,TA提供了精神病理方面的看法。
在实际应用上,TA确实提供了一种有系统的心理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理疾患(从日常生活的问题到严重的精神病),还可以用个人治疗、团体治疗、夫妻治疗和家族治疗等不同方式来进行。
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域以外,TA也能应用到教育方面,帮助老师和学生保持清楚畅通的沟通,避免无益的冲突,特别适用在咨询方面。
TA也是机构中管理和沟通训练的好方法。许多种行业如社会工作者、警察、法官、经理人、人力资源师、培训师和牧师等都常运用TA。举凡牵涉到需要了解人、人与人的关系和联系等各个范畴,都适用TA。
适用领域
临床(治疗)
沟通分析对创造人们的福祉,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工具。在治疗领域中,TA运用成人自我状态,治疗影响病患功能的病理行为与思考。透过受过训练的沟通分析师,与个案工作,以减少其失功能的行为,并重建或增强其健康的功能。在心理治疗中,沟通分析能运用由心理分析到行为治疗的各式工具,有效地协助个案。
教育
教育工作者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增强学生自我能力或问题解决的效能,可适用的学生范围很广,由小学到研究所的学生都适用。透过TA基础理论的运用,教育工作者能对学生的人格与自我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有一统整的了解。
组织
在组织发展领域中,沟通分析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工具。运用沟通分析可协助组织发展的人员与其客户,建立一种符合其需求的策略与有功能的关系,同时减少其失功能的组织行为。
咨商(心理咨询)
咨商员可运用沟通分析,直接协助当事人解决他们此时此刻的问题,其咨商的焦点在协助当事人建立建设性的问题解决行为。运用沟通分析,咨商员与当事人建立平等的工作关系。此工作关系提供当事人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功能中。[1]
主要概念
人性观/反决定论
1、人们有能力超越旧有的习惯模式,并选择新的目标与行为:- 他强调“人”是自己的主人,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未来。
2、但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社会力量的影响,也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做生活中的关键性决定。因为人们受到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期望与要求的影响,尤其在人生中最依赖他人的时期所做的早期决定。但是决定可以重新加以检查与挑战,如果早期决定并不适当,就应再作新的决定。而沟通分析的目的即在使人类有选择的自由、随意改变的自由,但这些大部份在我们儿童时代即已丧失。但可惜在人生中第一样要学的事情,就是做别人叫他做的事,而第一个支配他的人是他的父母。
自我状态
谤据柏恩的定义,所谓的自我状态就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系统,而这一系统又可以激励另一种相关的行为型态。”而自我状态就是人格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成人、儿童。
早年决定
早年决定是指“一个人在幼年时为自己的生存所做成的结论。早年决定是个人生活脚本的基础,与情绪性经验有很大的关联。”伯恩用一叠铜板来说明发展的现象,如果我们将一些铜板整整齐齐的一个一个往上叠,就能一直叠起许多铜板。但是,如果底部有个铜板歪了,那么上面的一些铜板也必需放歪以维持平衡,如此一来所排成的就不是直直的一叠铜板了。早年决定也是如此,它们持续影响后来生活中所做的决定。高登夫妇将那些影响孩子们较早的早年决定归纳如下:
(一)不要存在 (二)不要做你自己(的性别) (三)不要做小孩 (四)不要长大 (五)不要成功 (六)不要做 (七)不要变得重要 (八)不要有归属感 (九)不要亲密 (十)不正常或不健康 (十一)不要感觉 (十二)不要思考
当然,这些早年决定是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归纳摘要出来的,它们很少是直接经由口语传递,而是孩子自己由父母的行为态度中所做出的结论;它们也代表孩子们多年来于不同情境中经常经验到的事,另有少数例子则是因单次创伤经验形成的。而TA治疗历程的重点便是在提高当事人对“早年决定”的觉察,特别是那些导致目 前困扰的早年决定!
安抚
伯恩强调人类是社会性的,需要依赖与他人接触。所以接下来介绍几个和人际相处有关的观念,首先介绍的是“安抚”。
安抚是“每一项承认或肯定某人存在的行为”,因此它可被定义为“社会性认可的单位”(Berne,1973)。人之所以需要接触社会乃是因为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期间,人的生理、心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刺激饥渴,1973)。这种饥渴的满足可视为对生存及心理健康的生物需求,也就是“安抚”。
安抚除了包括“正面”与“负面”的表现方式,还可分为“有条件”与“无条件”的安抚。其中,有条件的安抚主要是指“针对个人所做的事”予以回应;无条件的安抚则指“针对个人本身”予以回应。
另外,史坦纳提出了“安抚经济学”(strokeeconomy,1971)的概念:认为“安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若得不到满足,人甚至会活不下去,故它也可以用来控制或压抑他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欺骗某人,使他相信你付出的安抚─特别是正面的安抚─并不是免费的,而是像钱财一样有限,那么你便可以讨价还价,并定下一些规则来左右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从一些商品销售法则得到有力例证,如“亲爱的女士们:如果您使用了我们生产的洗发精,您乌黑亮丽的秀发将使您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其实,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不假思索地以不同的安抚经济学规则与人相处,并将安抚视为金钱一般地计算着。
苦难经验
历经游戏后产生的不愉快感觉。这些感觉是我们与父母相处时常体验到的、它是我们在孩提时表现某些行为时所得到的(透过我们得到的抚慰)。如同游戏一样,苦难经验支持着早年决定,是生活脚本基本的部份。藉着选择情境以支持不愉快和令人讨厌的感觉,例如有一位女士为了生存,得到“不要亲近”的训谕,并且决定不要亲近任何人,他可能会去累积愤怒、不舒服的感觉,去证明他为什么要与别人保持距离;最后如果他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恶劣感觉,他就能证明自己终究是对的:亲近别人是危险的。
重做决定
再决定学派的高登二氏都强调:即使早年的决定已经做成,并不意味着不能更改;既然我们以前能做成指引生活的决定,现 在也可以同样做成适当的、允许我们重新体验生活的新决定。在与当事人一起重新做决定的过程中,治疗者会要求对方回到做成这些决定的幼年情境,然后从自我的儿童状态,帮助对方重新做决定。
重新做决定的历程事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一旦当事人经由成功的幻想之后,经验到重新做决定,他们及治疗者就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去演练他们的新行为以强化他们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