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深处有流年

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像一条被时光浸润的墨色玉带,蜿蜒在城市的褶皱里。这便是巷子里的路,不宽,堪堪容得下两辆自行车侧身而过,却承载了我半生的欢喜与怅惘。巷口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一棵老槐树,枝桠横斜,像位沉默的老者,守着日出日落,看惯了往来行人的步履匆匆与闲庭信步。

我是在这巷子里长大的。记忆里的小巷,永远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香气,那是各家厨房飘出的饭菜香、墙角月季的甜香、老木头的沉香,还有夏夜里雨后泥土的腥香,混在一起,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味道。清晨天刚蒙蒙亮,巷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最先打破寂静的是卖豆浆油条的老汉,他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铁皮车,摇着铜铃,“豆浆——油条——”的吆喝声穿透薄雾,唤醒了沉睡的街巷。铁皮车的轮子压在青石板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与铜铃的清脆交织在一起,成了小巷专属的晨曲。

那时我总爱赖床,母亲便会拿着毛巾走进来,掀开我的被子,“快起来,去买两根油条,晚了就没热乎的了。”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拖沓着布鞋,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往巷口跑。老汉的车旁已经围了不少人,街坊邻居们互相打着招呼,说着家长里短。“张婶,今天买这么多油条,家里来客人啦?”“可不是嘛,闺女放假回来了。”“李大爷,您还是老样子,两根油条一碗豆浆?”“对喽,少放糖,我牙不好。”老汉手脚麻利地舀豆浆、夹油条,油纸包得方方正正,递过来时还带着温热的气息。我捧着油条往回走,咬一口,酥脆的外皮咔嚓作响,里面的面芯松软筋道,混着芝麻的香气,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巷子里的晨光渐渐明亮起来,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把碎金。

巷子里的人家,门大多是老式的木门,上面挂着铜制的门环,叩上去“当当”作响。邻里之间没有什么隔阂,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端一碗送到隔壁;谁家有事出门,孩子就托付给邻居照看;甚至连买菜时,都能顺带帮对门带一把。我家隔壁住着王奶奶,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只有一只叫“雪球”的白猫作伴。王奶奶的手很巧,会做各种各样的点心,尤其是她做的桂花糕,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是我童年最爱的零食。每到秋天,巷子里的桂花树开花时,王奶奶就会摘下金黄的桂花,晒干后和糯米粉、白糖拌在一起,蒸出一笼笼桂花糕。蒸好的桂花糕冒着热气,王奶奶会用干净的油纸包好,塞给我几块,“快尝尝,刚出锅的,凉了就不好吃了。”我一边吃一边点头,桂花的香气在嘴里散开,甜而不腻,余味悠长。

王奶奶还爱讲故事,夏天的傍晚,巷子里的人们都搬着小板凳坐在老槐树下乘凉,王奶奶就会给我们这些孩子讲过去的事情。她讲她年轻时如何在巷子里摆摊做针线活,讲巷子里曾经发生过的趣闻,讲那些早已消失的老店铺。我们围在她身边,听得津津有味,偶尔有萤火虫从头顶飞过,带着点点微光,像星星落进了小巷。雪球则蜷缩在王奶奶的脚边,打着呼噜,岁月静好得不像话。

巷子里还有不少有趣的店铺,虽然不大,却各有特色。靠近巷口的地方,有一家修鞋铺,修鞋的是个瘸腿的老张师傅,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异常灵巧。不管是鞋子开胶、鞋底磨破,还是拉链损坏,经他一修,总能恢复如初。老张师傅话不多,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干活,身边放着一个旧收音机,整天播放着戏曲。我小时候总爱蹲在修鞋铺门口,看他穿针引线,看他用锤子敲敲打打,那“叮叮当当”的声音,竟也成了小巷里熟悉的旋律。有一次,我的运动鞋鞋底磨破了,母亲带着我去找老张师傅。他接过鞋子,看了看,说:“小问题,换个鞋底就行。”只见他熟练地用刀子割下旧鞋底,涂上胶水,贴上新鞋底,再用钉子固定好,最后用砂纸打磨平整。前后不过十几分钟,鞋子就修好了,穿上脚,跟新的一样。母亲要付钱,老张师傅摆了摆手,“都是街坊邻居,给什么钱,下次有问题再来找我。”

巷子里还有一家杂货铺,老板是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大家都叫他“胖哥”。杂货铺里的东西琳琅满目,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零食玩具,应有尽有。胖哥为人热情,记性也好,谁家常用什么牌子的酱油,谁家孩子爱吃什么零食,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我放学回家,口袋里揣着几毛钱,就会跑到杂货铺里,买一块水果糖或者一小包辣条,一边吃一边在巷子里闲逛。胖哥还会给我们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比如哪个地方新开了商场,哪个地方举办了庙会,听得我们心里痒痒的,总盼着能去看看。

童年的小巷,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乐园。我们在青石板路上追逐打闹,脚步声、笑声回荡在巷子里;我们在老槐树下捉迷藏,躲在树后,屏住呼吸,生怕被同伴找到;我们在墙根下挖蚂蚁洞,看着蚂蚁们忙碌地搬运食物,能看上大半天;我们还会爬上矮墙,摘邻居家院子里的石榴、葡萄,虽然偶尔会被发现,挨一顿骂,但下次还是会忍不住“故技重施”。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巷子里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我扮演小偷,拼命地往前跑,不小心撞到了一位提着菜篮子的阿姨。阿姨手里的菜撒了一地,我吓得不知所措,站在原地低着头,等着挨骂。没想到阿姨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慢点跑,别摔着了。”然后蹲下身,和我们一起把菜捡起来。现在想来,那份邻里间的包容与温暖,是多么珍贵。

少年时,我开始忙着上学、考试,渐渐少了在巷子里闲逛的时间。但每天清晨,我依然会踩着青石板路去学校,傍晚再沿着原路回家。巷子里的景象似乎没什么变化,卖豆浆油条的老汉还在,修鞋的老张师傅还在,胖哥的杂货铺也还在,只是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停下来和他们闲聊,不再蹲在修鞋铺门口看老张师傅干活,也不再为了一块水果糖跑到杂货铺里。我开始留意巷子里的细节,发现老槐树的枝干更粗了,墙上的斑驳痕迹更深了,邻居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

有一年夏天,巷子里来了一位写生的年轻姑娘。她背着画板,拿着画笔,在老槐树下支起画架,静静地描绘着小巷的风景。她画青石板路,画老木门,画墙上的爬墙虎,画巷子里往来的行人。我放学回家时,总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看她画画。她的画笔下,小巷显得格外温柔,充满了诗意。有一次,她对我说:“你的家乡真美,这条小巷太有味道了,像一幅画。”我愣了愣,才发现自己每天穿梭的小巷,原来在别人眼里如此美好。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条小巷,发现它的每一处都充满了韵味,青石板上的纹路、木门上的铜环、墙角的杂草,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高考结束后,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要离开这条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巷。离开的前一天,我沿着小巷走了一遍又一遍,从巷口走到巷尾,再从巷尾走回巷口。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我送别;卖豆浆油条的老汉看到我,笑着问:“小伙子,要去外地读书啦?”我点了点头,眼眶有些湿润。王奶奶拉着我的手,塞给我一包她亲手做的桂花糕,“到了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常给家里打电话,有空就回来看看。”胖哥也给我装了一大袋零食,“路上吃,到了学校好好学习,别想家。”我一一答应着,把他们的叮嘱记在心里。

大学四年,我很少回家,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到小巷。每次回来,都能发现小巷的一些变化。卖豆浆油条的老汉退休了,他的儿子接过了铁皮车,吆喝声依旧熟悉,却少了几分沧桑;修鞋铺的老张师傅因病去世了,他的铺子关了门,门口的墙壁上,还残留着他曾经挂工具的钉子;胖哥的杂货铺扩大了规模,改成了小型超市,里面的商品更多了,却少了几分以前的烟火气。王奶奶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走路变得蹒跚,雪球也老了,蜷缩在角落里,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但小巷的整体模样没变,青石板路依旧光滑,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邻里之间的热情依旧未减。每次回来,邻居们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问我在学校的情况,给我塞各种各样的好吃的,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毕业后,我留在了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偶尔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会在电话里给我讲巷子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孩子结婚了,谁家添了小宝宝,哪家店铺又新开了,哪家店铺又关门了。我听着母亲的讲述,脑海里浮现出小巷的模样,心里充满了思念。有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巷子里要进行改造了,老槐树要被移栽,一些老旧的房屋要被拆除。我心里一紧,连忙请假回了家。

回到小巷,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陌生。巷子里拉起了警戒线,一些工人正在拆除破旧的房屋,尘土飞扬。老槐树被围了起来,树干上挂着“移栽保护”的牌子。邻居们都在忙着收拾东西,脸上带着不舍。王奶奶坐在门口,看着正在拆除的房屋,眼里含着泪水。“好好的巷子,怎么说拆就拆了呢?”她喃喃地说。我走到老槐树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心里五味杂陈。这棵老槐树,见证了我的童年,见证了小巷的变迁,如今却要离开它生长了几十年的地方。

改造工程进行了半年多,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时,小巷已经变了模样。青石板路被换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老槐树被移栽到了巷口的小广场上,枝桠上抽出了新的嫩芽。那些老旧的房屋被拆除后,建起了整齐的居民楼,楼前有绿化带,有健身器材。巷子里多了不少新面孔,也少了一些熟悉的身影。卖豆浆油条的铁皮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连锁早餐店;胖哥的超市还在,旁边多了几家奶茶店、水果店。一切都变得现代化、标准化,却也少了几分以前的韵味和烟火气。

我沿着新的小巷走了一圈,心里有些失落。曾经的青石板路、老木门、爬墙虎,都消失不见了,那些童年的记忆,似乎也随着小巷的改造,变得模糊起来。我走到王奶奶家,她已经搬到了新的居民楼里。家里的装修很现代化,但王奶奶的脸上,却少了几分以前的笑容。“还是以前的老房子住着舒服,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现在住到楼里,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王奶奶叹了口气说。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走到巷口的小广场上,老槐树静静地立在那里,月光洒在它的枝叶上,显得格外温柔。广场上有不少人在散步、聊天、跳广场舞,热闹非凡。我坐在长椅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渐渐释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小巷的改造是必然的趋势。虽然那些老旧的建筑消失了,但小巷承载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那些邻里间的温暖、童年的欢乐、少年的心事,都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现在,每次回家,我依然会去小巷里走一走。虽然它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但那种熟悉的感觉,依然会涌上心头。新的小巷里,依然有烟火气,依然有邻里间的互助友爱,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看着小巷里的人来人往,看着城市的日新月异。

小巷,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心灵的港湾。它像一条纽带,连接着我的过去和现在,连接着我与家乡的情感。无论我走多远,飞多高,小巷的记忆都永远镌刻在我的骨子里,温暖着我的人生。巷陌深处,藏着我的流年,藏着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我知道,无论小巷如何变迁,那份独有的韵味和情感,都将永远存在,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青石板路被经年的脚步磨得发亮,雨丝斜斜地织下来,在檐角串成细碎的珠帘。我站在巷口,看雨水漫过石阶,漫过墙根处青苔斑...
    肯恩克么阅读 482评论 0 4
  • 蝉鸣声从老槐树上跌落下来,碎在巷子里。我站在巷口,望着这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夏天。...
    笔耕墨客阅读 695评论 0 3
  • 第一章 巷口的风与画纸的痕 暮春的风裹着潮湿的暖意,漫过青瓦错落的檐角时,总带着点旧时光的慵懒。杜恒砚坐在临窗的木...
    王胤陟阅读 28评论 0 0
  • 微电子与人工智能学院 24机器本 周鸿业 清晨五点,城市还浸在薄雾里,我踩着青石板路拐进那条熟悉的小巷。巷...
    华野阅读 441评论 0 1
  • 深巷 清晨的第一缕光,像一把温柔的利剑,艰难地穿透厚重云层,吝啬地洒在青石板铺就的深巷里。巷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像...
    超现实主义阅读 40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