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至今大致有两种世界观——整体论世界观和原子论世界观。
整体论世界观下,核心的逻辑, 世界(宇宙)是一个整体。或者说,这个世界被认识的前提,即认识这个世界具体事物的逻辑前提/认识逻辑的优先是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结果。这个“整体”意味着,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与一切事物以某种形式关联着——他们是一个整体。
而原子论世界观下,核心的逻辑认识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因此,具体事物作为一个能被认识的独立个体具备逻辑优先。因此原子论世界观下,事物总是原子式独立存在着被作为逻辑的起始,因此,世界是一切原子式独立的事物的组合。
这里,必须提醒读者们,这里的差异并不是说,具体事物在不同世界观的人的观察认识中,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式。不会出现你眼中的鹿,在我眼中是马的具体外在样式差异。鹿就是鹿,而马就是马。
这个差异而是说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结果,尤其是对事物的意义的认识结果差异。这个意义差异,比如当年欧洲殖民者拿玻璃珠换土著人手里的宝石黄金。就是他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结果(意义)的差异导致的。
农耕族群需要整个种植周期大自然给与风调雨顺,周边族群给与和平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丰收。因此农耕族群观察天地,必须以顺天地之道得风调雨顺的吉,与邻居行善举以睦邻得和平合作的吉。所以这类文明必然仰观天地,俯视万民。关注(自然-人)的关系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认识习惯和结果。
而古代商业族群,天地不会给与财富,利益更多是从买卖的人而来。力强为盗,力弱为商。于是天地仅仅是能决定人命运的天地,人无法撼动,也无意去撼动天地(人与天地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看来与自身利益无意义的关系)。而与人的博弈甚至是对立则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于是,自我在长期激烈的博弈中被绝对化。关注(人-人)的关系就是这类历史实践的必然结果。
所以,天地万物,在每个人的眼里形式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认识结果的意义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来。
这个不同形成的最大差异就是,整体论世界观眼中的个体,是以绝对的关系形态(阴-阳)呈现出。
用文字描述就是:
原子论世界观下,个体仅仅是个体;
而整体论世界观下,个体是作为一个主体,与必然存在的客体形成的关系中呈现出自我。
(后面几篇文章我会重点再谈一下不同世界观对文明不同领域产生的深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