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去过新疆之前,我以为维吾尔族的歌舞就是新疆歌舞,直到我走进伊宁喀赞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莱传习所。
方底圆顶柱形的门楼高高耸立,原色砖纹装饰,用工考究。淡蓝色的大门,淡得发白,质朴得与周围建筑物相比显得有点冷清:喀赞其的房子大多漆成了惹目的湛蓝,表达着内陆人们对大海的一种向往。什么叫传习所,我以前没有接触过,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以为是教堂之类的场所。
迈进大门,一个很空旷的四合院。高高的台阶,淡蓝色的回形栅栏和门窗,淡蓝色的屋顶装饰着花纹。雅致,素净。游客很少,很安静。
走进右边的房子。地板是漂亮的很有民族风味的蓝底花纹的地板。摆放很多乌孜别克族文化代表物件。房子的右前方地面上摆放着许多小凳子。小姑娘导游要我们坐下来等一会,马上会有演出看。
我在最面前的小板凳上坐了下来。不一会,两个穿白色民族服装的男子拿着乐器(都塔尔,弹布尔)出来了。年轻的男子向我们介绍即将要弹奏的曲子。
曲子叫什么,因为是乌孜别克语音译过来的,我没能记住。但当二重男中音在乐器的伴奏下开始吟唱时,直抵内心的力量将我定住了:深沉而旷远,婉转而悠扬,好似总带着忧伤。反复的旋律,抒发着深厚的情感。我仿佛看到这个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广的大地上辛勤地劳作,热烈地相爱,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也坦然无畏的接纳人生之苦。演奏结束,我回过神来,用力鼓起掌。走到台前,向两位演奏者郑重地表达我的赞美。
出了演出场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拿出手机准备给这个院子拍下一张照片。正碰上纪稍长的演奏者对我拍什么内容感到好奇,凑过来看。我笑着再一次和他打招呼。他憨憨地笑,说着我听不懂的话。这时年轻演奏者走了过来。我向他请教:曲子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我听着有点忧伤?小伙说,一个曲子是妈妈唱给出嫁的女儿的,一个是表达爱情的。哦,亲情和爱情,分别和相思。我应该是听懂了的。
埃希来和叶来都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民歌,是他们民族文化的珍贵内容。埃希来是长篇叙事民歌,其篇幅庞大、结构严谨、音域宽广,旋律或深沉、或激昂,有非常强的叙事性,它主要在群众性娱乐集会上演唱。叶来是短小民歌,其篇幅较为短小,节拍、节奏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活泼,主要在各种节令、庆典、人生礼仪等喜庆场合为群众性自娱舞蹈伴奏。埃希来和叶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丰富着乌孜别克族人的生活,陶冶着乌孜别克族人的情操,成为乌孜别克族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习所的建立正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这两位可是为数不多的埃希来和叶来文化的传承人呢。“我想和两位老师合个影,可以吗?”临别之际我提出了不情之请。小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几句话,又对我点了点头。两位老师站得笔直,还将我让到了中间。留下了此行特别有意义的一张合影。
一位老师叫亚尔麦麦提,年轻的老师是穆塔力普。
期望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看到两位老师和他们演绎的埃希来和叶来。
音乐,可以让心灵产生交流,不分民族,无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