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主要是写子贡请教孔子的故事。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子贡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九十分,只是说“可也”,下面还有一个“但是”。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他做到那样只是及格,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大家可以读一下《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会有更深的体悟。
关于安贫乐道,今天下午我和一位做茶的朋友交流,我和她说最近我正在练习失去,想体验一下人生跌到谷底的感觉,所以我要把手上的钱散出去,让自己摆脱金钱和物质对自己的束缚。结果朋友把我说了一通,说你根本没必要去体验这个所谓的人生谷底呀,到时候如果你反弹不回来怎么办?我说身边很多朋友都经历了很多的失去之后,但人生也有了另外的收获。她说她也有不安全感,但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你拥有一定量级的时候,你对不确定就有了更大的掌控能力。我说这样的话你就得在这上面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仍旧摆脱不了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那我们内心的丰盈从何而来呢?我们好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摆脱动物性,对物质有极度的追求,天天担心钱不够用,依然觉得空虚,体会不到社会性。所以我和朋友说我现在开始要帮助更多的人,她说是的,当你实力更强的时候才能帮助更多的人。看来,努力奋斗才是真正的王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比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做学问、做事业、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惟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取得这一领域的成功,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能领略教育的意义,而教育,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