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只要看他们上班外的八个小时就可以知道。这个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上还是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
去年有两个热点新闻讲的是前36岁的收费大姐和83岁的奶奶,者是下岗,后者是上岗
大姐听闻自己即将下岗,决定找领导讨说法。她哭诉着说自己已经36了,这些年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关键,她觉得自己也学不来什么东西了,反正自己能力就这个水平,做别的做不了。一副如果要她下岗,那就是把她往绝路上逼的态势。
这就是人的不同,关键在于人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卡罗尔·德韦克博士著的《终身成长》一书中,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不同表现。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并提出“成长型思维模式”概念,并致力于将此理念应用于教育和商业等各个领域。连比尔·盖茨等大咖都为她的著作撰文推荐,在2017年的时候,德韦克教授成为“一丹奖”全球最大单项教育奖的首届获奖者。
《终身成长》就是通过阐述两种思维模式以及带来的不同影响,来让人们知道自己然后进行选择。
全书就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被实践证明更具发展的,以及如何改变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刻而详细的论述。
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同一件糟糕的事情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第一反应不是考虑如何解决已经变得糟糕的事情,而是完全沉浸在糟糕的结果上,任由悲观消极的思绪发挥,很容易将事情放大。往往一件小事就能让其产生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进而怀疑人生。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困难和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是迎难而上找出问题所在,各个击破解决问题,而不会随意的给自己贴上“我真笨”“太傻了”“没有人爱我”之类的标签。
把人生比作成是一座山,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到达山顶,在他们看来,目标和能力一样,都是一个定量。你现在能爬上去说明你就一直拥有这个能力,要是不能爬上去那以后都不可能爬上去,并且会找出各种借口和理由来掩饰自己能力不足的真相。当然了,登上山顶也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终极目标可能就是为了挑战自我,增强体能,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把努力看成是一种积极且有建设性的力量,登上山顶那不过是努力后附带的成就而已。
2,实践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更具发展性
如果说某个人拥有某种天赋,那基本上他的人生是自带某种光环的。但是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而言,天赋非但能助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困住他。
在体育界,比利·比恩还在读高二的时候,在篮球队就已经是得分最高的球员,同时也是棒球队最棒的击球员,在全美难度最高的一次联盟赛中打击率达到0.500,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运动员。
但是,他不喜欢失败,而且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以至于要是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他往往不能接受,觉得很丢脸,并且会以破坏身边的物品来泄愤,却没有任何的有建设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至于在以后的比赛中,他的表现越来越糟糕。
相反的,拳击运动员阿里,在人们看来他并不是天生的拳击手,他力量不够,姿势也不标准,甚至拳法也不对,总之,他是不被看好能赢得比赛的。
但是他有非常聪明的他头脑,身体上没有优势,他就转攻对手精神上的要害,在精准了解对方的信息之后,配合自身速度快的优势,最终击败了那视为传奇的利斯顿,创造了拳坛的神话。
在德韦克博士看来,那种积极向上,全力以赴,越挫越勇的秉性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并且能让人们成功后保持巅峰状态。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就是展现出最多秉性的人。
在商界亦是如此,自负且优越感爆棚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艾柯卡,只是不断证明自己的伟大和与众不同,而不是想办法如何让公司增长业绩,以至于导致克莱斯勒几次陷入困境。
而注重团队协作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韦尔奇就不一样了,上任后就立即启动与员工之间的对话,摒弃精英主义,始终怀有仁慈之心,让自己与员工共同成长,最终,他所接管的通用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有人说,这世界上唯一能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这指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贫穷。
在两性关系中,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也是需要经营的。没有完美的、永恒的和谐相处是不存在的,它需要你为之努力,在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沟通,你对这段感情付出了几分,爱也就圆满了几分。
不管你是处于何种人际关系中,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应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首先要客观工作地看待,然后找出合理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一味的抱怨和逃避只会让你更加痛苦。
3,如何才能拥有思维模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历史上明事理,有魄力且善良慈爱的赵太后,在为了解赵国危机,让自己的儿子去齐国做人质的事上却犯了糊涂,甚至变得蛮不讲理,面对大臣的强谏非常生气且对大臣做出警告说,如果谁再提这事,“必唾弃面”。
我们做父母的都想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最好的教育难道不是家教吗?不是来自于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吗?但是你又是怎么做的?
当孩子取得成就时:你是不是很喜欢用“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之类的话语来表扬孩子?对孩子的表扬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做评价的表扬方式,会让孩子们觉得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努力,更加在意的是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当孩子失败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坦然的面对失败,同时教给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方法,要想取得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要全力以赴的去争取。这才是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的做法。
那是不是父母(老师)一旦拥有了更偏向于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就可以自动的传递给孩子呢?答案是:不一定。通过很多的研究和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父母(老师)的言行和他们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一致。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德韦克博士得出了一个结论: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不能自动传递的,而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但如果已经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了,要如何才能改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大概要需要走过这四段旅程:
第一步:接受。面对自己确实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个事实,并且去拥抱它。
第二步:观察。明确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原因会激发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三步:命名。尝试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以此来提醒,督促和激励自己,不要成为你自己都不喜欢的那个人。
第四步:教育。教育那个有了名字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并邀请他一起加入和见证我们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
两种思维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存在,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思维模式,这很正常也是很常见。它们经常在我们的大脑中博弈,固定型思维模式不会凭空、永远的消失,但是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将其打败。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决定和行为在无形中都受思维模式指引,我们太需要一种积极健康、不断进取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引导我们不断的锐意进取、无畏艰难,靠正当的、有效的努力来取得成功,实现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