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育儿理念中,极其被推崇的一点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能够给到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我在观察中亦验证了从父母中那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会让很多人到了成年后,内心仍深埋着一份自卑感,一份不值得被爱的感受。
有条件的爱,在上一辈的父母中,是最常见的,像养儿防老,生得多总有能出头的;特别是在多子女的家庭,大儿子替代父亲成为家族的顶梁柱,大女儿成为妈妈的后补,这些都是常态。所以一般家庭哥哥姐姐会更有责任心,而越小的弟弟妹妹,越敢于自我地活着。
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是理想的状态。然而,父母的那条准绳若一开始就偏倾,很容易让孩子习惯了不公平的待遇,而潜在的自我,在成年后会在无意识中抵抗这份不公,造成内心的失衡,这种纠结会令人产生不真实感,并企图一直用原有的讨好方式去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在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倘若对方的行为模式脱离原来的认知,那便极容易出现问题。
我所看到的自己,因母亲从小以男孩为重,所以从小便习得乖巧听话,照顾弟弟,自己对弟弟好便会得到夸奖,对那个小女孩来说,这便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这一模式到了成年后仍在起作用,弟弟的需求要满足,这是父母的烦恼,我要替父母分忧便是一起去满足他,甚至他的脸面代表的是全家人的脸面,我若不去帮忙撑着便是不对。这种以母爱之名捆绑的剥削,曾令我恐慌难受不安,却无力去反抗。直到父亲死后,在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才从这个困境中自己爬出来。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不懂得放手的母亲,撑起一个巨婴,现在到了无力喂养之时的困顿,而再往前,那个婴儿的到来,也给当初也还没有人格独立的她带来了人生最大的荣光,她也只是想通过百分之两百的付出,想让这份荣光持续下去。这份对女儿有条件的爱,曾经让我泛起这样的念头:你生我是不是只是来补贴儿子的!而这一段心海的波澜,靠着自己逐渐强大的内心,才慢慢涵养平息下去。
也见过,习惯了替代母亲角色的女儿,会持家会照顾弟弟妹妹,会察颜观色地讨好父母,却在婚姻道路上走得极为坎坷。让父母满意可能是她内心最大的渴求,总怕做不好会受到父母的怪责,唯有当受害者才能引来关注,所以极会揪别人小辫子,把这些当成保护自己的武器。从不敢相信别人对她的好是真心的,更加根源的是自己感觉不配得到爱,因为,从小内心便缺。
很多父母对“无条件的爱”也并没真正领会,以为是尽力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生怕给孩子一点责骂就会留下心理阴影,于是强压自己的怒火还要去满足他,结果造成很多溺爱。
真正的无条件,只因你是一个人,我便爱你。
做错了事情,父母即便责骂,也是对事不对人,不扩散,不强加自己的情绪。我骂你,只因这一件事情做得不对,这和不爱你没有联系;
真诚地与孩子交流,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你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他们的初始模板,希望他们以后不用费力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