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班里我们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在一起玩,一起讨论题;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同学我们理都不愿意理;班里的倒数第一名会遭到所有同学的取笑,谁都不愿意跟他玩。在学校里,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老师到同学,对学习差的学生都会另眼看待。可是等我们都长大了,当年有些学习差的学生,混的还挺不错。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脑力劳动这个领域也是一样。我们作为老师,更不应该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对儿童个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这段话,让我回想起这几年来我的教学生涯,我没有做到这样。我只喜欢学习好的孩子,对学习差的孩子没有耐心,有时候甚至会讽刺挖苦他们;我希望我讲的知识点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速听明白,能够熟练运用每一个知识点,可是结果却不尽如意:班里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似乎听不明白我在讲什么,有的学生上课直接不听,我很郁闷,所以是经常牢骚满腹。
就像先生所讲的,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而我,却对所有的孩子一样的要求,现在想想是多么愚蠢的行为。人确实各有所长,我们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一定是脑力劳动的成就,去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感,不要向孩子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相信每个孩子都会阳光自信。
先生打了个比喻:让孩子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提了20桶,我们能够要求每个孩子都提20桶吗?那在脑力劳动领域,我们为什么要求所有孩子都一样呢?如此形象的比喻真是醍醐灌顶一般。我忽然觉得自己真的是挺残忍的。以后在教学中必须个别对待了。先生讲到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哪怕是进步一点点,对有的孩子来讲也是很大的成就了。先生举例说了他的几个朋友的做法,就是为班里的孩子进行分组,每组的学习任务是不同的,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脑力劳动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孩子们都会觉得轻松愉快。我想我可以尝试下先生的这种教育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