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童书,首先是大人也爱看,毕竟给孩子看的书都是大人编撰的。
当我拿到这本大开本的《写给孩子的建筑史》时,我被封面明亮的黄色、饱和的绿色以及缤纷多彩的插画吸引了:如果我小时候读到这本书该多好……
看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是人类文明
翻开书的刹那,一如乘坐了时空穿梭机,瞬移到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的斗牛场、悉尼歌剧院……那些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接踵而来,在时间的编年史里徐徐讲述人类如何在这个地球上寻找每一种可能的建材、构建可遮蔽的空间场所,既是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写照,也是人类文明探索与发展的映射。
作者克里斯汀·帕克斯曼说:“建筑,远不止代表着修建房屋。建筑,是我们看得见的编年史。”从遥远的2500万年前,远古时期的人类走出洞穴,以简单的木头、石块、黏土搭建简陋的房屋,人类开始走进“室内”生活。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建造有着各种各样功能的建筑,譬如陵墓、教堂、城堡等等。从各个时期的建筑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由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得以实现在形形色色的建筑上,承载着岁月的文明的建筑,是最好的历史的印证。
不同的建筑,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对金字塔充满了好奇:如此巨大的建筑物,如此复杂艰巨的建筑任务,当时的古埃及人是如何做到的?每座金字塔最上面的那块巨石是如何放上去的?古埃及文明是如此的神秘迷人,而金字塔也成了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最好的史料。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人在打败了波斯人的包围之后,对城邦女神雅典娜的感谢。当我们今日瞻仰帕特农神庙的时候,依稀能感受到彼时的古希腊城邦文明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交融与绵延。
梳理过历史脉络的建筑史,带着我,一路神游,去了古罗马的斗牛场、拜占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爱尔茨城堡,去了沙·贾汗为他挚爱的妻子修建的泰姬陵、路易十四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英国大本钟、巴黎埃菲尔铁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滑入高迪的彩虹城堡圣安大教堂……
一路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大师们的巧思奇想、建筑理念。时尚总有轮回,当看到矗立于新加坡的垂直花园式的生态建筑之,或许我们回以另种形式回到人类建筑的起点:洞穴、树洞,只不过更生态、更绿色、更环保。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知来路,方能明去处”。站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人类过于渺小又过于伟大。我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很喜欢看当地的建筑,每当看到那些建筑的时候,我似乎能窥见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看似安安静静不说话,但实际上解读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