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书很轻松的时候,你是在享受。
当你读书感觉有些费脑筋、耗时间的时候,你是在学习。
当你读书感觉完全不理解,像是读传说中的天书的时候,要么是书上都是些胡说,要么就是里边的术语、议题、框架对你而言完全是陌生的、新鲜的,你的知识储备--不管是语言还是基本的思维--还远远不够。如果是胡说的垃圾,你该丢掉;如果是难懂的新领域的知识,你需要先看看入门级的作品。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当你读书很轻松的时候,比如读--甚至不用“读”,而只用“看”--什么会或者什么音或者什么者或者什么青年之类的书时,很容易就可以享受很多本,一年翻个500本左右根本不是问题。
当你读书感觉有些费脑筋、耗时间时,读完那本就再读读相关的书。
曾国藩读书在自己日志和给弟弟与儿子的书信中,一贯主张,“一经不完,不读它经”,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彻底把一本书吃透。樊登自己讲,他曾经在比较失意的一年,大概是从《论语别裁》开始,一气儿读罢古今有关论语的各种书。然后就融会贯通了。然后自己心灵也通透了。估计虚数可有500本。
当你读书感觉完全理解不了,或者完全无法理解,因为作者自己就稀里糊涂地胡说八道,那么厚一种书你随便就可以翻很多本,前一种书也可以随便就能翻很多本,一年500本都是没有问题的,反正0乘以500差不多还是0。呵呵,是啊!0差不多是0。
这样,无论如何,只要坚持翻看、阅读,一年500本都没有问题。
三种500本,共同的特征都是围绕一种东西来回重复。
第一种,常常让人不过是了解了500遍同等肤浅的故事而已,就像一个角色今天叫小燕子明天叫小鸽子后天叫小鸭子,反正汉字那么多,换个名字就是了。
第二种,也是重复,不过是不同角度的反复,有时不同的角度就意味着不同的路径,通往的精神所在就不同。就像一系列大山脉,从不同的地方登山,看到的景色不同,钻进的洞穴也不同。等各个角度都琢磨过,一座大山的各处风景各个洞穴都看过,收获的奇景、妙景就不是走过一段土坡的经历可比拟的了。
第三种,也是重复,反正都是0。不过,真正难懂并且不是胡说的那种,说不定偶尔会有从0到1再到无穷的收获。不过大概很难。太相信从0到1的突变,搞不好会成为民科。
呶,一年读500本书,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