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的眼睛已经哭肿了。你说该怎么办呢?次次不完成作业都有他,今天还说都逼他,再这样他就不活了。昨天一天没有给他手机,他跟发疯似的找……”当我把电话打给XX的妈妈,告诉她不要逼孩子写作业,同孩子好好协商,如何制定符合他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时,他的妈妈还没等我详细叙说就开启了哭诉模式,哭诉了20多分钟后,我等待他妈妈情绪平静下来,然后告诉她,她孩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我效能感低。
“我能体会你的心情,在学校我就观察他好几次了,他的物理作业没有完成,我本想着他如果在家,我就到你家亲自同他谈谈如何制定符合他自己的目标,激发他学习的内驱力,加上我们的外驱力,使他一点一点地提升学习自信,像他这种情况是典型的自我效能感低。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就是孩子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就能学好,也就是学习上对自己的信心。如果孩子觉得,我努力,肯定能取得好成绩,那学习动力就强,遇到困难也不怕。但是,如果他对自己学习的这个能力没有信心,就容易放弃,反正我学了也学不好,那干嘛要学呢?有不少孩子学习能力是没问题的,但就是对自己没信心,导致学习没动力。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有没有在无意间破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回头想想,孩子从小到大,遇到考不好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我们是不是经常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又没考好!’孩子考得好的时候,如果我们经常说‘别骄傲,一骄傲下次又考不好了。’我们对孩子考试的态度很重要。考不好,骂他笨,考好了,也看不见人家的努力,孩子就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了。还有,我们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忍不住鸡飞狗跳,吼叫孩子,父母的情绪失控,对孩子的自信心的杀伤力也很大。这些都是在破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想提高孩子对自己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一定要少指责打击,多鼓励,总结成功经验。比如孩子考不好,你给孩子一个拥抱,等他心情好了,再和他一起总结,看哪些地方需要成长。如果考好了,你可以给孩子竖个大拇指,说,考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对于自己学习信心不足的孩子,还可以给孩子多创造一些小目标,小任务,积累孩子成功的体验。”
当我给这位妈妈说完,我告诉这位妈妈现在先不要说学习这件事,先让孩子干家务。孩子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干家务也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每次干完活都要破坏掉一些东西。
听了妈妈这样的话,我立刻意识到这位妈妈还没有理解到我的用心:孩子干了,就值得肯定!无论结果是什么样,家长都要发自内心地愉悦地接受,这样孩子就不会说我知道你夸我是为了让我以后干,我才不上你的当呢?结果你如孩子所说那样,立刻上了孩子的当――当即翻脸训斥孩子!你们的关系就这样越来越糟糕,孩子在你眼里也变得越来越糟糕。于是,我又耐心的给这位妈妈强调:只要孩子干,即使他把你家的墙给弄塌了你也要接受。比比那些你怎么说他都不做的孩子,你是不是该高兴呢?!你千万不要对孩子要求太完美了……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通常都是父母在无意中造就的,加上进入了班级环境,老师有时也会在无意中加把盐、添把柴,支持孩子越来越没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同家长聊完后,我在想这个孩子还有救:他还愿意干家务,他还能在早上坚持锻炼,我应该根据他的特点,让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这一生是为了什么,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