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5.1.6)
周五下午,林书记提醒,《南京晨报》正在推送“新愿汉字”系列,下周一推送我们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作品。推送哪个汉字呢?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智”。人工智能的“智”,从未来学校年会展示,到未来学校区级展示,2024与2025交替之际,人工智能、未来教室在学校工作当中掀起一股热潮。
于是,当提到要推荐一个汉字,首先想到的就是“智”,想着要号召所有人一起,在2025年,提升智慧,能够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摆脱恐惧与拒绝,学习和找到相处之道,努力成为能用人工智能学习的人。
如何做呢?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心理建设。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重要的革命都会伴生质疑、拒绝、恐惧、焦虑,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带来奔跑的怪物--火车,比如电视机的出现带来娱乐至死的振聋发聩,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人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共处,甚至都在不停的发明与攀登当中,学会了除旧革新,用更新替代,用更好赋能,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所以,面对人工智能,有所担忧是需要的,因为保持警惕,是获取自身安全的必要前提。但是,因噎废食,同样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愚蠢的。所以,与人工智能共处,不可回避。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做好自我心理建设。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技术指导。当情感上不再排斥,是不是就能与人工智能共处,甚至是和谐共处了呢?显然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且是在工具和平台使用过程中不断获取和积累的技术支持。比如,chatGPT的使用,就伴随信息投喂,互动交流,激发想法的发生。还比如豆包,智谱清言等等。各有特点,都可尝试。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主动实践。平台已有,技术暗藏。但是人不主动迈出,始终还是冰火两重天,无法彼此赋能。因此,和谐共处的最后一公里,是主动使用。比如,今年的微课竞赛,就要求凸显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这样一个主题,给教育教学发出明确的信号。那么,如何使用呢?除去未来教室这样的场域,硬件的设备支持以外,还需要,或者说更需要什么?
当是个人,基于实践的积极探索。比如,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一篇教学设计,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一份演示课件,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一段主题配乐,等等。萨尔曼·可汗就在《教育新语》中分享了女儿与人工智能共同创作小说的故事。
周六,我也请豆包一起完成了一份报告的学习心得,并且转换三种不同的文体,总结、故事以及论文。
虽然感觉,仍没有自己写的那么可感,但是在三种不同文体转换的过程中切切实实体验到了区别,对于个人更精准的表达有所帮助。
于人工智能,欢迎也好,其他也罢,都不取决于我们个人。大势所趋,当主动拥抱。如何主动拥抱?情感建设,技术支持以及主动实践,等着我们一一去完成。
----2025年1月6日写于桂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