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骑楼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特质
岭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而岭南的建筑也不例外,骑楼作为一种中国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态,在其独特的外在结构背后是岭南文化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本文选取骑楼这一岭南地区常见建筑为切入点阐释了环境、人文等因素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影响,并尝试剖析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以其之间的关联。
骑楼作为一种近代商住建筑,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沿海侨乡地区,其中尤以广东、海南两省为最多。骑楼这种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即「廊式角楼」,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则是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由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其建筑形致脱胎于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外廊式建筑物[]。其后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并迅速在中国的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等沿海地区推广发展,今天历史可考的最早有关的骑楼的建筑历史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东印度公司在今天广州十三行旧址上建造起的骑楼。骑楼又称「五骹基」,这种叫法则是源于经由新加坡传入中国的,当年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以便于为商人在户外对客人迎来送往的活动,由此新加坡便引入了骑楼这种建筑型式,并将其廊柱部分固定为5呎的宽度。因闽南话中五尺的发音类似于五脚,故新加坡称之为「五脚气」或「五脚基」(Fiye Footway)。
骑楼的建筑特点顾名思义,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而称之为「骑楼」,这种说法虽然浅显但基本上也算是对的,因为骑楼这种形式,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即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通常意义上最典型的骑楼一般只有两层,但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的街区,可达到4层甚至更多。骑楼下行人自由通行,骑楼上居民日常生活,地层商栈或店铺林立,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货栈或自住,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这就是骑楼建筑的最基本特点。另外骑楼建筑常习惯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这种骑楼街可以让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各自分开。典型的骑楼街,骑楼的背后都是内街,骑楼也通常都有前后两道门庭,且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功用的不同,外面的门作为商铺的门厅开向繁华的外街,后面的门则作为居家使用的大门开向内街内巷,外街作为步行街,而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在建筑形态上岭南的骑楼是东西方建筑艺术交融的产物,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大量实物中看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子,比如外部装饰、材料选择等。其外观不仅采取了大量西方的元素如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骑楼建筑之所以能够具有上述独特的外观特征,与其所建筑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最初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而中国海南、广东等地区虽然热度不及东南亚,但基本上也有很多处于热带地区的区域,对建筑功用同样有类似的要求。另外广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春无沙尘,沿街店铺不需如北方做封闭式门面处理,而当骑楼人行道贯穿商业区时,其优点显而易见。还有在春夏多雨季节,骑楼的一层又是行人的雨伞,在夏秋阳光酷烈时,又有遮荫的功能,甚至于说在台风猛烈之时,骑楼又可以使行人免受搂层落物的伤害。
同时针对华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为主,亚热带海洋气候和热带季风性气候并存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骑楼又会根据其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延伸出不同的建筑制式,如海南岛和湛江南部少数地区是热带海洋气候,这里的骑楼相比于英国在印度建造的骑楼廊檐更深,整个楼体也更厚,以便抵挡来自海洋的台风天气,而广西某些地区由于气候多雨,由此而发展出中式瓦顶翘角结构也正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用当地的自然环境。
在自然环境对骑楼建筑的影响之外我们也必须承认,骑楼是岭南地区近代对外交往留下的痕迹。骑这种建筑形式能够在广州等岭南城市的大规模兴起,确实与清末时在西方思想、观念影响下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活动息息相关。如外观设计方面,骑楼冲破了传统中式建筑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它的建筑样式创造性地将外廊样式糅合到传统的中式楼宇之中,汲取当时世界各地先进的结构、材料,形成一种「折中」式的本地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最初的骑楼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华南传统工匠,他们不会使用西方近现代的施工测量仪器,但面对这种西方建筑,他们却凭借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建筑主体形制类似,但实际则是一楼一样,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因此骑楼在华南地区的发展同样也受到了当地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
在岭南文化中开放多元和兼容并包思想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优良传统,骑楼这种外来建筑形式却最终能在华南地区发扬光大,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首先就建筑风格而言,以今天的广州为例广州骑楼大多都是在1920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甚至在清末的时候张之洞在参观过广州骑楼建筑之后还认为该建筑很适宜岭南当地自然环境,主张建骑楼,为骑楼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保障。
另外今天的骑楼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曾经却一度遭到政府的反对,如1932年,广州公布了一份马路名单,规定有些地方是不能建骑楼的,曾任广州工务局长的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甚至要求拆除大部分骑楼。但是最终在广州民众的支持下骑楼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被保存了下来,充分彰显了岭南民众思想中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一面。
开放心态是当代岭南人创新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集萃主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其深层思想因素是历代岭南人内化而来的开放心理。历代岭南先民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革新,融多元文明于一体,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传统。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历史上岭南文化是在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及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从近代的骑楼建筑中我们更是看到了它把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和商业文明、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结合起来,保持着商业文明、海洋文明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呈现和合共生、开放兼容的文化特性,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质,正如梁启超说:「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
岭南的建筑自古以来就如同其文化一般,有着因地制宜务实发展的优良传统,岭南自古以来就注重商业,有重商传统,商人的社会地位高,淡化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这样的传统价值理念,正如康有为指出:「粤人之善商业、务工艺、履巨海、涉洪涛而交于诸蕃,殆天性」[]。而是骑楼这种建筑形态正好的非常适合商业谈判和交际,它即占地较小又不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进深过多,让人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而是一种沟通室内和室外的过度空间。华南地区自古以来深受商业理念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较早主张对外开放、平等互利发展实业,倡导实业救国、实干兴邦,正如郑观应强调「富强救国」「兵战不如商战」,指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而适合于商业活动的骑楼在华南地区的发展正是这种务实发展精神的一种体现。
另外骑楼的建筑特征虽然承袭了英国人的风格,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跟随着当地的实际自然、人文环境而改变的,如海南岛和湛江南部少数地区是热带海洋气候,这里的骑楼相比于英国在印度建造的骑楼廊檐更深,整个楼体也更厚,以便抵挡来自海洋的台风天气,而广西某些地区由于气候多雨,由此而发展出中式瓦顶翘角结构。这种因地制宜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在华南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
骑楼这一建筑形式不仅深受西洋建筑的影响,也兼有东南亚建筑的风格,同时还体现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其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并结合岭南地理气候,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近代华南文化史本身就是一部近代中原移民融入岭南的历史,「新岭南人」融入岭南文化传统,贡献创新智慧,是创新岭南文化的时代要求。「新岭南人」作为岭南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一个不断嬗变的文化学概念。这一创造主体的外延在当代岭南文化创新中仍在不断扩充。在这个扩充的过程中逐渐就引发出了一种传承经典开拓创新的文化思潮,为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带来新活力。体现的骑楼这种形态中就是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建筑形式,敢于在原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建筑样式,但同时又尊重经典,不忘传统文化本身。正是岭南文化中这种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自身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其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观念和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思维特点。岭南文化是开风气、开先河的文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底色。岭南人是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群体,「冒险无畏之精神、百折不挠之毅力」,求变求新的文化基因融在岭南人的血脉中、刻在广东人的骨子里。特别是近代以来大胆引领社会变革,创立了探索中国变革图强的思想体系,赋予广东率先实现思想变革和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正如梁启超指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从骑楼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岭南先民们善于灵活地基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等外部因素,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这些词汇,并非是现代人的专利。可以说,在古代岭南城市、社会、人居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和这些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岭南人表现出勇立潮头,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勇闯禁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正如岭南地区无数的骑楼一样虽然其理念由海外舶来,但因其建筑造型既适应华南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更适合和商业活动而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其建造地的不同区域特点而有所变化。开放多元兼容并包、因地制宜务实发展、传承经典开拓创新,这就是岭南文化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岭南文化时代价值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