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需要仪式感
还曾记得小时候,翘首期盼着过年的心情,那个美啊(浪里个浪)。美什么呢,美的可以从里到外都可以穿新衣服,美的可以吃好多好多的美食,美的可以放鞭炮烟花,更美的是可以逛花灯买灯笼看舞龙舞狮踩高跷,人挤人那个热闹,回想都让人兴奋!
改革开放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新衣服不用再等到过年买了,好吃的也不用等到过年再吃了,鞭炮烟花也为了改变环境而被禁放了,花灯依然有,却少了那些新意,舞龙舞狮踩高跷的也因为城市规划被冷落了,过年的感觉就变成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的平常事,更多的是亲戚间的走访聚会,大家在互相送祝福的同时也在攀比着你的收获。
飘洋过海的洋节日也在不断冲击着年轻人的心灵,他们更在乎更紧张更加喜欢去感受洋节带来的欣喜,唱K吃饭,随意简单的聚会,放松心情,尽情的嗨个天翻地覆。具大的反差,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的失去了地位。
你可曾想,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是有多么重要,由文化带来的仪式感,以及仪式感中表达的文化,对这二者我们仍需心存敬畏。
仪式感就犹如生活的调味料、情感的催化剂,它让平庸的生命显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例如春节回家,在当代中国,春运已经成了一种特有的春节仪式。过年前后,数亿中国人在一条条通往家乡的轨道上,“倍思亲”也好,“情更怯”也罢,甚至于“少小离家老大回”,可谓五味杂陈,但脚步却不曾停歇。这恰恰是仪式感最直观的表现。而阖家团聚、守岁拜年等仪式感的存在,在仪式感中收获的温馨,才是那些在岁月里闪着光的年味。
观看了几年潮州具有当地特色的十五拜老爷活动,那种庄重、敬畏、虔诚、欢聚、沸腾的气氛,又让人在精神上有所领悟,春节不能再成为我们复苏文化的记忆,而应该是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传统节日,有仪式感,才会有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