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学校开启了“海燕读写共同体”的活动,共读一本书——《学记》。这本书听着不陌生,但细细品读还是第一次,由于是文言文免不了有读不通读不懂的地方(起初觉得咂舌绕嘴),慢慢地结合译文细细琢磨,不由心生感慨和敬畏之心,感叹先贤智慧!
《学记》成书于西周,郭沫若先生认为其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全篇20节,共1229字,短小精悍,系统地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对比今天的学校教育,《学记》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虽时隔两千多年,仍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拜读,读起来才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她!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学生时代,老师就经常告诉我们说,教和学是相互的,你可以把你学到知识拿出来和你周围的同学分享,你们之间相互充当老师来给对方讲解你的做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现在我也成为了老师,我也经常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小组长)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小组长”会用自己理解内化的语言方式把知识讲述给他要帮助的那个同学,对“被教者”来说是一次“受教”,达到了“辅差”的目的;同时对于“教者”是“培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者”会有新的发现即“知不足”,然后“自反”;“知困”,然后“自强”。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促学生成长!
不但是学生,作为教师也是受用的。我们的“实小好课”——教研组内老师们互相听课、评课。被听的老师是“教者”,听课的老师是“学者”,不是为了“评”更多的是为了“学”。对于“学者”来说,我们学每位老师的优点,去观摩去交流。又因为每个班级的学情不一样,所以我们老师不能生搬硬套,私下里要把学来的经验加以内化,让它更好的适用于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教者”来说,精彩的课程永远是下一次课!在每一次“被听课”以后,她会收到“被评”,从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促教师成长!
读了《学记》才知道,先贤早在两千多前就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么好用的方法了!这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