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子涯村在抱犊崮以南,安德海以北。村里有三十来户人家,是守坟人的后代。村志记载,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时,随军的一个爱妃薨逝后葬于此地,拨付驻军守坟,后人称为“娘娘坟”。朱棣重情义,得了天下后,将娘娘坟圈起来,划定周边百亩粮田作为士卒的衣食。驻军士卒遂落户安家,娶妻生子,世代守坟为生。村人姓氏较杂,计有李尚王来刘方白石八姓,其中李家人丁最旺,刘家土地最多。
守坟的把总姓刘,是个九品官,明英宗复辟后降为百夫长,成了不入流的芝麻官。有明一朝,刘家是地主,士卒的后代都是佃户。刘把总名下的土地越来越多,家族兴旺,世代相传至第二十世。
时间来到公元一九四七年。
解放军跟国军拉锯战,王海子涯几经易手,老百姓有时去县里告状,竟分不清县政府姓啥。解放军最近一次占领王海子涯期间带领穷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刘天星被绑在打麦场大槐树底下,村民挨个儿上去啐他,揭发他的残暴凶狠。
一阵北风刮过,大槐树片片黄叶裹着干透的皂荚飘零在半空,打在刘天星脸上,落在他穿着夹袄的脖子里。他哆嗦了一下,向军代表恳求赶紧把他家的粮食和牲畜都分了吧,只给家里留够口粮就行了。
除了军粮之外,村里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干饱净的陈粮。有的人说:“这粮咱不亏心,本来就是咱自己种的,到地主家粮囤里走一遭,再拿回来磨面蒸了馒头,吃起来格外香甜。”有的人说:“自古种地纳粮天经地义,该人家刘家的就刘家的,无功不受禄嘛,自己取了觉得愧疚不安。”于是白天分了粮,晚上就有人给刘家送回去。
解放军不以一城一池得失论成败,有时会主动撤走驻军,王海子涯复归国军,县政府又插上了青天白日旗。人们一边恨恨地骂着,一边极不情愿地将没吃完的麦子交回刘家粮仓。刘天星站在打麦场里,抽着长长的烟袋,指着村里百姓骂:“瞅瞅你们一脸败家相,我都懒得说你们,眼窝浅得只能看见眼前四指远,胳膊追究拧不过大腿。咋样,取走的粮食原样给我拿回来。”分到粮的人家没办法,贴补了足秤的粮食给送回来,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刘天星虽被解放军挫过锐气,仍然一副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模样,嘴硬心不服,一点不遂他意就脾气发作,他是容不得别人骑在自己脖子上拉屎。于是说:“老辈传下来的家业,都是一点一点攒来的,收成不好过不下去或三灾八难时,是你们缺钱用,主动把地卖给我家的,我家不出手恐怕谁也帮不上你们,这会儿用完我家了,想起来把地要回去?也行,拿银元来,公买公卖,硬来抢夺算什么?”
李德成的父亲除了地和粮,还分到了一头母牛。这头牛膘满肥壮,健步如飞,通体的红毛像一匹行走的红缎,宽厚的肩膀和脖颈,干起活儿来左右摇摆,人称“大嗉袋”,是刘家大牲畜里的头号种子选手。李家还了刘家粮和地,却没有还“大嗉袋”,当时母牛正怀着小牛,李家就把它藏进山里,对外说是牛病了,在县城调治。几个月后产下两头小牛,这才把母牛牵回去还给了刘家。
李德成父亲偷偷把两头小牛赶回家圈养起来,刘天星听说后第一时间赶过来欲索回小牛,他扛一柄铁叉,带人堵在李家大门口:“老李你别忘本,没有母牛,哪来的小牛,别说生来两头小牛,就是生两头驴也是我的。”
李德成父亲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召集自家十来个弟兄们,手里拿着长短家伙的弟兄们到齐后,他的调门比刘天星还高:“分你的母牛,还你的母牛,不差啥。我替你饲养看护,你也没说过半句知情感恩的话,别说不给你小牛,就是给你,你能要吗?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家伙。大嗉袋也是俺家喂出来感情了的,人人都喂过它,俺们没说不舍得给你,你还要咋?积点德吧,说不定解放军啥时候又杀回来了。”
刘天星恨恨地说:“老李你给我等着,别忘了俺家大娃儿是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