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今》笔记(第九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

        🤔本章的主旨“满招损、谦受益”是上两章“谦退不争”思想的延续,不同的是前两章“天長地久”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主要是从正面说事,而本章主要是从负面说事,相当于警世箴言。本章刘氏的“析評引論”是围绕着章旨来展开的,涉及的内容也较多,有些评论颇为精辟,但是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并没有抓住关键,似乎人类的矛盾冲突是无解的,而“功遂身退”不过是“无解之解”。因此,刘氏虽然提到了“按照老子哲學 ,功成身退是建立在對宇宙 、社會 、人生的根本理解基礎之上的”,但是由于他对这个“基礎”未作任何解释,所以人们还是难以深入理解老子这篇警世箴言的深刻内涵。

      先来看他的“析評引論”。

        析評引論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老子》中反復出現,如第二章“功成而弗居”,第三十四章“功成不 名有”,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功成身退”並非只限於有地位的人。王真 說“身退者,非謂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此為至當之論。“功成身退”不只適用於有官職的人,而且適用於一切有功之人。這是 因為任何有功之人都可能因為要享受功勞、成就及其成果,而與其他人產生不愉快的衝突。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這都可以當作一種功勞,既看作功勞就有“權利”或暗中期待回報,或公開要求報答。一旦這期待或要求超出對方的考慮和意願而不能實現,就有可能成為不快或衝突的導火線。至於出生入死、共闖天下、同設謀略、齊創大業而後的同志相殘、手足相逼之事,更是人所共知,舉不勝舉。權力、名譽、 地位更是爭奪的主要對象,求之者所求往往高於予之者所願,於是難免一次又一次火拚爭 鬥。太平天國建都後不斷的內訌殺戮不過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證罷了。·····論功行賞 ,知恩報德是人人接受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 ,對這一點不會有分歧 ,分歧起源於 “賞”多少,如何 “報”,其中的數量、方法或程度通常沒有確切的公道標準 ,因而就永遠有導致衝突的可能。因此,功成身退實在是有利於個人身心平和,有利於社會整體和諧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 ,功成身退有可能成為個人一時的權宜之計 ,可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按照一種古老的格言做事 ,這當然比 “針鋒相對 ,寸土必爭 ”好得多 ,但這算不上是在實踐老子哲學 。按照老子哲學 ,功成身退是建立在對宇宙 、社會 、人生的根本理解基礎之上的 ,是自然的 、輕鬆的 、平靜的 。當然 ,達到這種境界並不容易 ,但至少是值得欣賞的 。如果願意去追求實現這種境界 ,實在是應該鼓勵的 。

        🤔按照刘氏的说法,造成社会纷争的原因不是“論功行賞 ,知恩報德”这些“人人接受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而是“起源於 ‘賞’多少,如何 ‘報’,其中的數量、方法或程度通常沒有確切的公道標準 ,因而就永遠有導致衝突的可能”。如果刘氏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在“‘賞’多少,如何 ‘報’,其中的數量、方法或程度通常沒有確切的公道標準”?是我们找不到“確切的公道標準”,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標準”?如果是前者,这说明人类的智慧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是后者,这说明“ 論功行賞 ,知恩報德”这些所谓“人人接受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本身就是错的。在这两者之间,我更倾向于后者。按照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或道德观,他是绝对不会认可“論功行賞 ,知恩報德”这样的思想观念的。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老子就明确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爲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的这一段话,前两句“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似乎就是针对刘氏所谓“人人接受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而言。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里,人们不可能形成完全一致的思想观念。而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本身就是世界的本质特征。人们不可能消灭矛盾,一个没有矛盾冲突的世界根本是不可想象的。面对矛盾冲突,最好的办法不是斗得你死我活,而是相互容让,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助,相得益彰。老子喜欢用圣人作典范,而圣人在老子的心目中就是践行“天道”的人。老子说:“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爲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聖人”之所以“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有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为干预或下“指导棋”是愚蠢的。人的智慧不可能超越自然法则。“聖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像“天道”一样,“萬物作而不爲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萬物”是在“道”所提供的自然环境中生长演化的。“道”对“萬物”是有生养之功的。然而,“道”与“萬物”却保持着“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关系。第五十一章老子进一步把“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品质概括为:“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按照老子这样的思想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他怎么可能认可“論功行賞,知恩報德”这样的思想观念?可见把这种思想观念说成是“人人接受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只是刘氏的“一孔之见”。按照这样的“一孔之见”,刘氏认为”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這都可以當作一種功勞,既看作功勞就有‘權利’或暗中期待回報,或公開要求報答。一旦這期待或要求超出對方的考慮和意願而不能實現,就有可能成為不快或衝突的導火線。”如此说来,人类的可悲的心灵已被所谓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彻底侵蚀了。本来“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是人类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一旦认为“這都可以當作一種功勞”,说明人类已堕落为十分势利的奸商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此之谓也。刘氏说:“至於出生入死、共闖天下、同設謀略、齊創大業而後的同志相殘、手足相逼之事,更是人所共知,舉不勝舉。權力、名譽、 地位更是爭奪的主要對象,求之者所求往往高於予之者所願,於是難免一次又一次火拚爭 鬥。太平天國建都後不斷的內訌殺戮不過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證罷了。”他把“難免一次又一次火拚爭鬥”的原因归之于“求之者所求往往高於予之者所願”,而不是对“權力、名譽、地位”爭奪“本身,这显然的本末倒置。第二十八章,老子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 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穀。爲天下穀,常德乃足,復歸於檏。”在老子看来,在人类“嬰兒”期,人们不辨雄雌、白黒、荣辱,自然朴实、和谐共存,没有受到任何人为的道德观念的腐蚀,这是最符合天道,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时光。随着所谓的“文明”、“进步”,人类的智慧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人类产生了分辨之心、利己之心、争竞之心,好了还想好,多了还想多,从此人类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相互争斗的泥潭。用老子的话说:“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 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第五十八章)为了把人类从愚蠢和贪得无厌的争斗中解救出来,老子从多种角度阐明他的人生哲学。本章的重点绝不是讲“論功行賞 ,知恩報德”这些“人人接受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的,而是阐明“贪得必失”、“物极必反”的道理的。

      顺便再强调一下,看清一个章节的思想内涵固然重要,看清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看清作者的思想脉络和整个思想体系。遗憾的是,注家们对此的关注似乎不够。本书作者甚至认为:“《老子 》並不是精心謀劃的一氣呵成之作 ,各章的順序並沒有重要意義 ,因而本書不在各章的順序與聯繫方面多費筆墨 。”对此,本人并不敢苟同。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老子》一书肯定是精心思考的结果,它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的思想、观点,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前后一贯,自成体系而且能自圆其说的。如果说这只是即心之作、是随机的创作,然后随意连缀成篇的,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从版本的演变来看,现行八十一章的顺序由来已久,各种版本尽管文字有出入但章节顺序基本没有变化,即便出土文物帛书本,作者也说,“除了德篇與道篇的順序與今本不同以外 ,上下兩篇內部的文句順序與今本是大體一致的 ,章節順序不同的是個別情況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一致的情况?这只能说明:一是它们有一个共同母本,这个母本具有无可置疑的绝对权威,很可能就是它最原始的版本;二是各编者或传抄者都认为这个顺序是最合理的、它的顺序是不可动摇的。

      据此,把本章与前几章联系起来检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确实存在十分密切的内在关系。第六章,老子提出“欲望”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但又是必须适当控制力量。第七章,通过“天长地久”提出一个人类要和谐共存必须遵守的社会法则——谦让避争,也就是说主动克制自己欲望是最有利天人类生存的法则。第八章,通过“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从正面树立一个典范,或者告之我们“谦让避争”实际上也是最有利于万物生存发展的大自然的法则、道的法则。而本章则以社会生活的实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谦让避争”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是环环相扣、多角度阐明一个人类生存法则的例子。

      ️句逗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説文·手部》:“持,握也。”《礼记·射义》:“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这是“持”的本义。“持”还有“保守”、“保持”的引申义。《左传·昭公十九年》:“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杨伯峻注:“持,守也,保也。”《吕氏春秋·慎大》:“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 高诱注:“持,猶守。” 唐·白居易 《凶宅》诗:“權重持難久,位高勢易窮。” 章炳麟《商鞅》:“此骨鯁之臣所以不可爲,而弘、湯、仲舒之徒寧以佞媚持其禄位者也。”《説文·皿部》:“盈,滿器也。”段玉裁注:”滿器者,謂人滿宁(貯)之。”这也许是“盈”的本义。由这个本义,“盈”又引申泛指“圆满”、“完满”的意思。《禮記·禮運》:“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孔穎達疏:“盈,謂月光圓滿。”而“完满”、“圆满”再进一步就有了“超过”的含义。《篇海類編·器用類·皿部》:“盈,過曰盈。”唐·韩愈《合江亭》:“樹蘭盈九畹,栽竹逾萬个。”而“超过”或“过头”对人而言即为“骄傲”、“自满”。《易·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古列女傳·母儀傳·有虞二妃》:“二女承事舜於畎畆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熳。”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安貧》:“好謙者忌盈。”

      从字面是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直拿着装满水(或酒之类的东西)的杯子,会使人惴惴不安,所以不如停下来。也有人认为“持盈”本是一个古语。如《国语·越语下》:“越王句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也有类似记载:“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爲之柰何?’蠡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持盈”,韦昭注:“持,守也。盈,滿也。”可见“持盈”也即“持满”。“持盈”,《汉语大辞典》注曰:“保守成业”。与“持盈”相连的成语有“持盈守成”、“持盈保泰”和“持盈守虚”等。

        我以为,要理解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当把它置于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老子哲学其核心要义就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前一句是老子对宇宙法则的总结,后一句则是对人类生存法则的总结。前一句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会向其相反方向转变,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十二章说:“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三十章和第五十五章两次提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既然“物极必反”是不容置疑的铁律,那么,顺其自然,主动地放弃人为的抗争,弱化争强好胜的意识,更不去追求所谓的“完满”、“好上加好”,是所有有理性的人的必然选择。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五章)第五十九章他又告诫人们:“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始终保持谦让节制、留有余地,那么,必将国泰民安,长长久久。相反,历史上那些贪得无厌、骄横跋扈的君王往往都迅速地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如秦始皇,贾谊的《过秦论》如此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而,令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所谓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在他死后仅三年时间就在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中灰飞烟灭。贾谊是这样描述的:“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为什么看似强大无比、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被消灭?这就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使然。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也是一个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典型。他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隋炀帝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隋炀帝即位后,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伕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隋军虽然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民变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隋炀帝就此撤军。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伕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成为隋末民变的导火线。隋炀帝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炀帝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就坐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有些胡商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杨玄感起兵后,民变发展为全国规模。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从东都去江都。次年四月,魏公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且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隋炀帝在江都宫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隋炀帝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皇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丙辰日(618年4月11日),在江都宫的炀帝被宇文化及的军队包围,是为江都兵变。炀帝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宇文化及命令封德彝宣布炀帝罪状。炀帝自知难逃一死,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欲饮毒酒自尽,叛军马文举等不许,遂命令令狐行达将其缢弑。隋炀帝终年五十岁。隋炀帝死前,宇文化及等并杀炀帝孙杨倓、杨暕及其二子、杨秀及其七子等。隋炀帝在位仅14年,隋文帝杨坚打下的一统江山就毁在他手中。唐魏徵《隋书》评价杨广早年矫情以得帝位,杨广上任时握有隋朝一代霸绩,但性格上骄矜自负、傲慢暴戾,行为上荒淫无度、大杀忠臣,赏罚无度。之后穷兵黩武,三战高丽,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一时国家大乱,血流成河,人民挨饿到要吃儿女的惨况。但杨广终究无法悔悟,最终死于匹夫之手。杨广造成的国家惨况、生灵涂炭,是从未有之惨剧: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锺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猬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祅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老子说:“其安易持。”(第六十四章)安稳的东西最容易把持。什么东西最安稳呢?当然是空杯子,你怎么拿它都不会洒。所以持盈不如持虚,虚而待物的时候,还没有装上东西的时候,还没有发动起来的时候,最安稳,最容易把持。《説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段玉裁改“静”作 “竫”,注此與寍同意。”徐鍇繫傳:“安 ,止也。從女在宀中。”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说:安,甲骨文中,女旁有止。“从止示动,示女由外来,入室为安之意。”。《爾雅·釋詁下》:“安,止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安”就是“不折腾”。天下之所以纷纷扰扰不得安宁,就是因为有人总是不安分,总是想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综观中国历史上两大暴君的倏兴倏亡,再读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教诲,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这句话不仅攸关国家的兴衰成败,更关乎生民的生死安危!要知道给人类造成最大灾难正是那些雄心勃勃、企图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或建立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野心家或者所谓的“大救星”!

        ️句逗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

        🤔王弼对此句的注释是:“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衂,故不可长保也。”《说文·手部》:“揣,捶之。”可见”揣“在这里是“敲击”或“锻打”的意思。按王弼的解释,这是用锻打刀剑作譬,过分地追求尖锐、锋利必然造成损伤。《文选·左思〈吴都赋〉》:“莫不衂锐挫芒,拉捭摧藏。”李善注:“衂,折伤也。”锋芒毕露必然造成自伤,也容易伤人。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衂”也可能是“刃”的别字,这就是说,刀剑过分锐利必伤刀刃,其隐含的意思是,人过分张扬、锱铢必较、寸土不让,必然伤人害己,造成社会的紧张、纷争和毁伤。《增广贤文》也被称为《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的古训集和民间谚语集。它汇集了关于为人处事的各类谚语,体现了儒、道、释等多方面的思想。其中有句话说“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也许正来源于此。这又是一个“物极必反”的典型例子。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想法或许正好相反。《增广贤文》中还有句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为人不可过于软弱。今天人类早已进入所谓的文明时代,但是纵观国际关系,人类似乎从未摆脱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落后就要挨打”似乎是大多数国家的信念和国策。于是,人类社会在武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上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往往大大超过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投入。人类的武器越来越先进,杀伤力越来越大,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步枪到飞机、大炮,再到热核武器。今天人类的武器已遍布于空中、地面、地下、深海甚至太空。如果这些武器同时投入战争,人类足以将地球毁灭几次。那么,这样的世界是否安全了呢?事实上,今天的世界很不太平,俄乌战争爆发已有两年多时间,战争的烈度越来越强,战争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西方从武器和经济支援直到卷入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俄罗斯也已多次发出动用核武器的威胁。这是双方都输不起的战争,如果战争持续扩大,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性就会大增加。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人类离自我毁灭的时刻已经为时不远。人类试图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道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句逗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人心中的珍贵之物。《增广贤文》说:“父子竭力山成玉,弟兄同心土变金。”可见“金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然而,正如“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一样“求财恨不多,财多伤自己”(见《增广贤文》)。人人都珍爱的东西,必然也成为人人争夺的对象。老子说:“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人间此种例子实在太多,正如《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所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历史为金玉珠宝发生战争事例很多,如我们熟知的“完璧归赵”。据《史记》记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 ‘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我们知道,蔺相如凭借其过人的智慧最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了,但是秦国最终还是灭了赵国。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历史上,因金玉财富招杀身灭族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刘瑾(1451年~1510年)明朝著名宦官,明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讨得正德皇帝的欢心,开始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一时,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正德五年(1510年),受人揭发,被正德皇帝凌迟处死。在这五年间,刘瑾贪污受贿的黄金多达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他珍宝细软无法统计。正德年间大明王朝的税收在600至800万两白银之间。和珅(1750年~1799年)清朝乾隆年间权臣,相传,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金玉财富本是身外之物。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其基本需要也是十分有限的。《增广贤文》上说:“良田千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财富的积累和守护上显然是很不明智的。我们处在一个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当“仇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的话,对于“金玉满堂”的人来说就十分危险了。这种危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失去了致富之路的无产者;一是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权势者。前者整天想的是如何“打土豪、分田地”;后者却绝不允许有人超过他的权势和福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就是集两者大成的典型。朱元璋小时候十分贫穷,曾做过放牛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29-30]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从此,朱元璋便走上杀富济贫、打江山、坐江山的道路。凭着他的精明与勤奋,最终成为明太祖。一天,日理万机的朱元璋忽然诗性大发,作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当时浙江嘉定县有一位名叫万二的富商,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富户。有一天,万二的一位朋友自京城办事回来,两人一起喝酒闲聊,万二就问朋友在京城遇到的奇闻异事。朋友想了一会就说:“我听说最近皇帝作了一首诗,诗是如何这样的。万二听完,长叹一声说:“迹象已经有了,好日子果然到头了。”万二马上联系当地的其他富户,谎称自己有急事长期外出远游,所以需要变卖房产和田产。家产全部卖掉,一切办理妥当后,万二买了一艘大船,载着妻儿和金银细软,泛流江湖而去。过了不到两年,江南大族富户几乎全都被收缴了财产,有不从者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更有人为此而丢了性命。唯独万二因为提前读懂朱元璋诗中的“弦外之音”而泛舟江湖,保全了财产和性命,落得一个好下场。朕的天下,怎么允许有舒服得让朕羡慕的人存在?——这是跟“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一样性质极为恶劣的事情。万儿的聪明和见机,不下于田单截短车轴。他知道,江南富豪,已经被皇帝惦记上了——快跑。总之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财富越多就越不安全。这就是老子的劝告!

      ️句逗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这也是一句古训。《说文》:“咎,災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和谐共存是人类的普遍追求。“富贵而骄”造成人与人的对立和嫉恨,很容易遭致别人的算计,招惹倾覆之灾。石崇(249年~300年)西晋著名富翁,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毫不夸张。刘义庆(403年~444年)的《世说新语·汰侈》记载:“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然而,石崇盖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应了老子“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箴言。

      如果说石崇是“因富而驕,自遺其咎”的典型,那么,“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则是“因貴而驕,自遺其咎”的典型。2023年11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布一条题为《探访刘贺主墓,再说海昏侯》的通讯,公布了汉武帝之孙、“汉废帝”、第二代昌邑王、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葬发现、发掘和墓园开放的情况。据报,在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一个叫“墎墩山“的地方,2011年3月的某一天,一个14米深的盗洞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万幸的是盗墓贼并未得手。抢救性发掘由此展开,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墓主就是那个被传称帝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的刘贺。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两千年前汉代侯国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考古工作者从刘贺墓园中提取了一万余件(套)各类珍贵文物,创下秦汉考古史的多个“第一”,为人们了解西汉列侯等级葬制打开了一扇门。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等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侯墓和侯夫人两座主墓同茔异穴,两墓共用一个由东西厢房、寝和祠堂构成的、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从发掘情况看,椁室早年已坍塌,且有地下水,历次盗掘没有对墓葬造成大的破坏,遗物基本未被盗。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竹简、木牍等珍贵文物约1万余件。其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使多种古代文献2000年后重见天日,是中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出土的整套乐器,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形象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 出土的5辆安车,大量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为西汉列侯的车舆、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诸多带有文字铭记的漆器和铜器,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籍田、酎金、食官等制度;大量工艺精湛的玉器,错金银、包金、鎏金铜器,图案精美的漆器,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无论是数量还是重量,在发现的西汉高等级墓葬中都名列第一;种类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银制当卢和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加工的车马器等。海昏侯墓出土玉器500余件(套),包含玉璧、玉环、韘形佩、剑饰、印章等,以玉璧、剑饰为主,玉质温润光滑,雕刻工艺精湛,是少见的玉器佳品,比照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儒家典籍的竹简,体现出刘贺深受周礼熏陶,重视玉器作为君子德行的象征意义。而墓中出土了一块直径达35厘米的巨大玉璧,尺寸与周礼记载用来祭天的“苍璧”形制相当,可能代表墓主人刘贺曾经天子的身份。考古人员一开始并不知道墓主人就是海昏侯刘贺。他们是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证据最终确认了墓主身份。一是出土的木牍上有刘贺和其夫人分别写给皇帝和皇太后的奏折,刘贺的奏折上直接写着“臣贺”二字;二是在出土的内外棺之间发现了90多块每块为汉代重量衡制度一斤的金饼,整合其中4块带有墨书题记的金饼,发现其用隶书写着“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三是在内棺腰部发现了一枚玉印,直接写明了“刘贺”两个字。那么,身份如此高贵的人,怎么会葬在当时如此偏僻的南昌呢?《資治通鑒》卷二十四汉纪十六记载,刘贺(约前92年—前59年10月6日)其父刘髆是汉武帝的第五子,被封为昌邑王。刘贺原先继承父亲刘髆的昌邑王位。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來,帝崩於未央宮;無嗣。時武帝子獨有廣陵王胥,大將軍光與群臣議所立,咸持廣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朗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嗣。’言合光意。光以其書示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后詔·····迎昌邑王賀。······賀,昌邑哀王之子也,在國素狂縱,動作無節。武帝之喪,賀遊獵不止。嘗遊方與,不半日馳二百里。···昌邑王既立,淫戲無度。昌邑官屬皆征至長安,往往超擢拜官。·····大將軍光憂懣,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後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給事中,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后,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詔諸禁門毋內昌邑群臣。···頃之,有太后詔召王。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御數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丞相臣敞等昧死言皇太后陛下:孝昭皇帝早棄天下,遣使征昌邑王典喪,服斬衰,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內所居傳舍。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從官更持節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常與居禁闥內敖戲。為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召內泰壹、宗廟樂人,悉奏眾樂。駕法駕驅馳北宮、桂宮,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奴騎乘,遊戲掖庭中。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太后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尚書令復讀曰:‘·····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並佩昌邑郎官者免奴。發御府金錢、刀劍、玉器、采繒,賞賜所與遊戲者。與從官、官奴夜飲,湛沔於酒。獨夜設九賓溫室,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使使者持節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臣敞等數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臣敞等謹與博士議,皆曰:“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後,行淫辟不軌。’五辟之屬,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於鄭,’由不孝出之,絕之於天下也。宗廟重於君,陛下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當廢!”臣請有司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廟。‘皇太后詔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下有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稱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起,就乘輿副車,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光謝曰:‘王行自絕於天,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願王自愛,臣長不復左右。’光涕泣而去。群臣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於遠方,不及以政。請徒王賀漢中房陵縣。’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故王家財物皆與賀;及哀王女四人,各賜湯沐邑千戶;國除,為山陽郡。”汉宣帝刘询继位后,对刘贺很不放心,一直对其进来严厉的警惕与监视。直到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徙封豫章海昏县,食邑四千户,不但远离政治中心,而且“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被剥夺了进京朝贡和祭拜祖先的资格。刘贺墓中出土了“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证实了史书这一记载。就国期间,刘贺在言谈中表现出对当时被废黜的不满,被举发后“削户三千”,后于神爵三年去世,其子充国、奉亲先后夭折,海昏侯国后被除名。 按照《資治通鑒》的记载,刘贺在即位前就“在(昌邑)國素狂縱,動作無節”,而非常侥幸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即位后仅27天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臣敞等數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史书的记载未必完全属实,但刘贺“因貴而驕”,不知检点,肆意放纵,触犯了当时的权贵,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是确定无疑的。

      ️句逗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这是对全章的总结。刘氏说:“‘功遂身退’一句,帛書本、竹簡本相同;河上本、傅奕本不同。王弼本是較晚的傳世本,卻與竹簡本、帛書本相同,這是少有的情況,是從古本到通行本演變中的例外。‘功遂’,河上本作‘功成名遂’,傅奕本作‘成名功遂’ 皆多‘成名’二字,當是後人所加·····對照竹簡本和帛書本,‘功遂身退’當為古本之舊。”我赞成刘氏的观点。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基于版本的先后,而是基于老子的思想。老子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名可名,非常名”。并一再告诉我们“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或“道隐无名”。而“名遂”之说显然是与之抵触的。我认为,“功遂”应该是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的缩写。它隐含的意思是人生达到了顶点。一个人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该建立的功业都成功了,那么这就意味达到了人生的转折点。所谓“物极必反”,“极”就是“顶点”的意思,“反”即“返”,即向反面转化之意。《吕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极則必反。”《鶡冠子·環流》:“物极則反,命曰環流。”在老子看来,“物极必反”是宇宙的客观规律,所以他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在这里“天”是“宇宙”、“自然”的代名词。《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爲者,知人之所爲者,至矣。” 成玄英 疏:“天者,自然之謂·····天之所爲者,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卷,雷雨寒温也。”“天”在古文中也常指“客观规律”。《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韓康伯注:“順天之化,故曰樂也。”《荀子·天論》:“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老子写作《道德经》其根本目的就是探索宇宙的本源及其客观规律,并以此来领悟人生的真谛和根本的遵循。用他的话来说:“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 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他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可以用“两知”来概括,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知足”是针对人性中的贪欲,“知止”是针对人性中执着。老子认为,人类只有克服了人性中的“贪欲”和“执迷”才“可以長久”(同上)。而本章的内容都是针对“两不知”可能出现的灾祸来展开的。最后,点明“知足”、“知止”均来自于“天之道”即宇宙的辩证法则的必然要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