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学习,各家学习流派都倡导要设计表现性学习目标。用拆书帮的话来说,就是当堂,学习者的行为变化或者技能习得,要“可观测可衡量”。这里给大家推荐三张表格,以供拆书家在选择拆页和设计学习活动时作为参考。
表1:表现性学习目标用词:
1.知识类:定义、描述、列举、认出、引用等;
2.理解类:分类、区分、举例、意译、重述等;
3.应用类:完成、展示、改进、解决、使用等;
4.分析类:分解、归类、排列、调查、重组等;
5.综合类:设计、制定、示范、组合、创造等;
6.评估类:比较、分级、支持、对比、验证等;
7.接收类:接受、跟踪、对… …表现出兴趣等;
8.回应类:赞同、遵从、贯彻、为…付出努力;
9.成为自我的价值观:与……建立联系、相信、参与、放弃等。
源自《拆书家成长手册3.0》,P70。
表2: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1.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2.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3.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4.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査、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5.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6.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源自网络。
表3: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1.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2.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3.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4.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5.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源自网络。
这里,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第一张表,给我至少3点提示:
一、针对那些知识类、理解类、领会类(what)片段,可做另类拆解:
1.只做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a.讲解时,不一定非要输出How,可以做知识类、理解类片段的讲解即可,比如,举例子,比喻,分享经历,视觉化自己的理解等等方式。
b.上述片段的拆解,可在讲解结束时,通过让学习者来定义、描述、列举、认出、引用等(知识类),或者分类、区分、举例、意译、重述等(理解类)行为,或者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领会类)等,来验证、强化学习者的认知变化程度。
这样做,也算是通过片段导入和拆解,拆书家给到学习者新知的过程。为拆书家下一步分步导入How的拆解环节,做了知识铺垫。
2.当然,按照经典拆书技能模式,参照手册的TF3-1概念讲解来拆解,输出How。
有拆书伙伴特纠结,“为什么讲解概念就得说出怎么办How?我们日常不是都没有这么做吗?”
我对此的理解是,这个拆书技能点的效用追求的就是要给予学习者与传统学习不一样的体验,拆书家可以通过一个概念的讲解,引导学习者去落实一系列行为改变或者行动计划,会给人一种神奇的、不一样的、惊艳的感觉。
这样做,会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学习者对这套学习法的好奇与追随。
二、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分类,可根据动词词库,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
比如,知识类片段,可以把学习目标写为,“通过本片段学习,学习者能够清晰地定义、描述、列举、认出、引用*****概念或情形。”
这个词库,为我们经常为如何设计学习目标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带来了便利。对照词库,一查便知。
三、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分类,可根据动词词库,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那些动词,本身就是实践者们从教学经验宝库里摘取的、非常具有表现性的智慧结晶。
至于说,是用个人陈述、用白板纸、用板书、用角色扮演、用小组讨论、用测试题、用提问,用口头语言、用肢体语言、用书面语言,用道具,。。。。,这些动词,明明白白已经给我们的拆书家们足够的指引了。这里,不再具体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