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古诗教学是本人不敢触碰的教学盲区。今天,本人有幸听到宋导师执教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实为惊叹。
宋导师的课例很有深度,大师风采十足。他脱离《教参》,阅读了三十多万字的前沿资料,深度思考后,备出此课例。试问:经过这般钻研,备出来的课怎能不精彩?怎能不别具一格?怎能让人不拍案叫绝?年轻教师迫切需要以宋导师为榜样,深刻研读教材,尽早从《教参》中解脱出来。本节精彩课例的每个细节都值得我学习,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第一,古诗课是阅读课型中的一种,仍要立足阅读教学之根。古诗教学课上,仍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从初读到深读,从自由读,到个别读,再到齐读,层层递进,使学生内化于心。其中,特别佩服宋导师通过设计两次师生合作读诗的活动,巧妙而高效地解决了读七言诗的停顿节奏问题。无需节奏线,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入情入境,感情至浓。由此,本人进一步感受到,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教师即教材。古诗教学课上,仍要找准重点句,层层拨笋,细化分析。如本课中,宋导师紧抓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巧妙突破重难点。古诗教学课上,仍可留白,设置悬念,教师不要马上给予答案。教师可放低姿态,甚至示弱,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学习,解决疑惑。古诗与现代文相比,学生学习古诗时,难度较大,因其与现代生活有较久远的距离,不管是其表达形式,还是表达的内容、创作背景,学生都不易明白。所以,教师示弱,会给予学生学习的定心丸,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第二,古诗课是阅读课型中独特的一种,要上出其独有的古诗韵味。古诗课浓浓的语文味,主要体现在其文化背景上。古诗中蕴藏的文化点,在语文书和《教参》中,往往是找不到的,需要教师拓展,补白。如在本课中,宋导师补上了以下资源:王昌龄的人生遭遇,送别的三种活动方式,两首与之相近的送别诗,表演送别的情境等。通过这样的拓展补白,该首古诗更立体了,学生理解更全面了。这需要教师备课时,追本溯源,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研读教材。
宋导师以一首送别诗为例,讲透送别情,盘活以 “送别”为主题的古诗教学,以小见大,点燃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为他们打开学习送别诗的通道。妙哉!折服!
(西湖学校 李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