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的学名是Nipponia nippon,在科学名称里面,它是用拉丁文书写的,字面意思是“日本的日本”,朱鹮的学名也就是“日本鸟”。
这样命名,并没有所谓的民族色彩在里面。西方的博物学家最早在日本采集到这个标本,根据它的采集地,命名者愿意这么提,就起了这个名字。
说到物种的保护级别,我们主要是参照“世界自然物种保护联盟”的标准,它会制定一个保护的级别。我们把极危、濒危、易危这三个级别,都认为是受威胁的物种。
朱鹮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级别呢?处在濒危级别。它曾经已经接近野外灭绝的级别,在中国重新发现并保护这个物种,使其从极危降到了濒危。我们更加熟悉的大熊猫,它的级别从濒危降到了易危。
那什么是野外灭绝?上海北边的盐城大丰,有一种动物叫麋鹿,处在野外灭绝的级别,因为它所有的种群都是在人工条件下繁育出的后代,再放归自然的。
但是朱鹮不一样,因为国家没有把最后的7只朱鹮全部抓走,它们的后代仍然在自然界里面。朱鹮一部分在自然界繁殖,一部分是通过人的驯养繁殖。
1981年,5只朱鹮被日本的科学家捕捉之后,日本的野生朱鹮也就消失了。在最后捕捉地点,日本人树立了一座纪念碑。日本捕捉的5只朱鹮里的最后死亡的个体,叫作金,书里翻译成“小金”。
中国什么情况呢?在1981年重新发现朱鹮以前,中国对朱鹮的记录停留在1964年,当年采集到一个标本,此后近20年都没有记录。
1981年,中科院动物所的刘荫增老师在陕西洋县发现了最后7只野生的个体,是两个群,也就是两个家族。
当时中国科学家采用的方式,并不是像日本那样全部抓起来,而是维持这样的种群,有些掉巢的幼鸟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拿回去救。
后来,洋县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现在已经是朱鹮最后的大本营。
2005年,这个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就是说,只有中国才有野生的朱鹮,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建立了很多朱鹮繁育的地点。到2018年,朱鹮的野生种群已经超过1700只了。
对于鸟类,我们简单按照它们的习性分为这六个类型:猛禽、攀禽、鸣禽、涉禽、游禽和走禽。
朱鹮的嘴比较长,喜欢在水边活动,吃水边的食物,就是涉水而行的种类,也就是涉禽。
涉禽种类有很多。我们听过一个成语“鹬蚌相争”,里面的鹬就是最典型的涉禽。鸻形目的鸟类里面有很多涉禽,这些鸻形目的鸟类形象各不一样,都是在水边生活的。
《朱鹮的遗言》里说,野生动物没有国界的,它们可能会到各个地方旅行,所以我们对物种的保护,需要每一个人,也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努力。
(全城热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