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车轮滚滚远去,五千年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相同的事情相隔不久就会重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将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大致解析当时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到警示启迪,同时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此事件被认为是东周王朝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从此以后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周室从此愈发衰微,影响力渐渐消失导致完全覆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为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候、卿、大夫是也。战国的礼崩乐坏完全是周王室自己引导自己破坏的,春秋时期礼法的约束力还是很强的。当初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以后请求自己可以使用天子的葬礼,被周襄王严词驳回,周襄王说天子葬礼是礼仪法度用来区别高低卑贱的,表示王和候的区别的,从来没有诸侯越位而有两个王的事情,一个国家两个王主这事恐怕也是你厌恶的吧,要不然你自己有地可以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又何必来请示我呢?周襄王用礼仪法度的威严阻止了晋文公想用天子葬礼的想法,从此让晋文公不敢有越礼非望。虽然周王室的土地还没有曹国腾国大,民众也是远远无法和晋国相匹敌,但是仍然可以历任百年,宗主天下,正是因为自己严守礼仪法度,名分礼制的力量让有觊觎之心的诸侯们不敢贸然越过鸿沟以成为众矢之的。孔子言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器,国家之重器,名,君臣辖属之名,如果自己首先把仅有的礼制法度毁掉,让纲纪毁败,那么处于强国包围环伺下哪有不覆灭的道理呢?
晋国当时有四家比较大的大夫,分别是智家、赵家、魏家和韩家。三家分晋之前是智瑶主掌晋国政务,智氏也是晋国当时最强大的力量。当初智宣子立智瑶之时智果就谏阻说要是立智瑶为后智宗必定会全被灭亡,因为智瑶虽然文武全才但是却没有仁爱宽大之心,如果欺凌别人必定会引来灭族之祸。但智宣子完全不采纳智果的建议,还是立智瑶为后,智瑶就是智襄子,又称智伯。智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聚会在蓝台,宴会上智襄子戏弄了韩康子并侮辱了宰相段规。智果听说以后便谏阻智伯抓紧设备以防止祸难降临,智伯不听,说他不向别人发难便没有别人敢向他发难。智果苦劝智瑶,智瑶不听。智瑶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自然会攻打我们,不如把土地给他,然后他一定会志得意满还会向其他人索求土地,别人不给他肯定会攻打别人,我们把土地给他以后可以免祸还可以等待智氏有战乱的时候相机而变。智伯得到土地以后果然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当然对于无缘无故的索求土地很厌恶,任章劝谏说无缘无故的索求土地大家肯定都会害怕,我们把土地给他他肯定会越来越骄傲,骄兵轻敌,大夫们害怕则会团结在一起,我们团结起来一起对付骄兵轻敌的人,智氏一定会很快覆灭。还引用《周书》里的话劝谏魏桓子‘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魏桓子欣然采纳,便把土地给了智瑶。智瑶随后又向赵襄子索求土地,赵襄子不给,智瑶大怒,于是便率兵攻打赵氏。
赵襄子跑到晋阳守城对抗,智瑶率领韩魏两家以水围而攻城。水淹没炉灶而民众不离不叛,智瑶去观察围城情况说这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韩康子、魏桓子听后互相碰触对方皆惴惴不安,因为他们的都城也可以用水淹没,从此便有反心。这时又有一位大臣出来提醒智瑶魏、韩必反,智瑶非但不听反而将这话告诉了魏、韩两家。智瑶自大刚愎丝毫不知悔改自己的错误不足,终至恶果。赵襄子派人偷偷出城游说联络二家之主,夜里击杀智氏守堤军士,智瑶军队因为逃避水淹而大乱,韩、魏又同时在侧翼攻击,赵襄子直接攻击正面,智瑶军队被打的打的大败,于是智氏全族被灭,智氏遂亡。
智瑶以强大不仁而覆亡,三家以小心谨慎而存活。孟子曰:"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反思自身,以仁善处世,乐天畏天。
在三家分晋之后便进入群雄争立的时代,随后二百多年终归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