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师说,认知的改变总是伴随着痛苦:认知拓宽时,我们感受到成长之痛;认知坍缩时,我们感受到无力之痛。利用三天碎片时间,用考研的态度学完这一章节,我也找到了打通任督二脉的通畅感和疼痛感,谨以此篇来记录这一刻,也不枉这一场遇见。
八佾十七预习作业:
经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见地:行事以礼为重,若不依礼进退皆凶险。
一、何为告朔?
告朔因为是祭告,告是指示,以朔政祭告。颁告朔对农民是大事,是统一,有天地、人才的概念。
二、子贡为何爱羊?
国君不来,杀羊没有意义。用去羊代指。
三、孔子为何爱礼胜于饩羊?
【维护羊和礼】
1、告朔的意义:治天下、统一的大法。上下和谐,保留一致。
2、有忠有孝。对周天子忠、对祖先孝。
3、隆重的仪式表现出对祖先的责任、对国君的尊重。孔子内心是希望这个仪式被保住、这个礼被保住。不但让大家知道每个月初一,还让大家回过头来有心的去找到礼的本质并恢复它,国家的复兴就在维持礼的本质上复兴。
四、鲁国不告朔的过患
1、内乱。三家之难由此开始,大夫眼中没有国君,家臣眼中没有大夫。
2、外患:齐国趁机攻打鲁国,吴国看着鲁国弱也来欺辱,越王勾践也来跟鲁国要地。
总结:
1、宰羊不是装模作样,虽然国君糊涂,但是官员继续干活,上乱下不乱。
形式烘托本质,如果形式没有,本质也很难出现。本质和形式互相依靠,本质借着形式表现,形式要依着本质才庄严。
2、礼的精神在五伦,让大家懂得依礼进退、长幼尊卑。客套话也是沟通感情,不能够把能够表达本质的形式都废掉,否则人与人之间不知该如何交往。
3、形式依着时代增减,不能一层不变。现代人行礼不通,不懂本质,然后把礼在这个社会硬套,造成跟社会的隔阂。知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借着形式把本质烘托出来,更难能可贵。
仪式化繁为简在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保留本质、维护重点,所以跟着传承共学、培养见地很重要。
唐老师结语:
学每一章都有法喜——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乐见读书团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做多少算多少——不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心得体悟:二宝妈利用三天碎片时间反复听时哉时哉论语系列课第10集(感谢敏求轩学友推荐的70分钟饕餮大餐),我突然明白诗畅的某个小举动:组词造句(非要和同学不一样)、同学之间礼尚往来(准备礼物老母亲头要炸裂)她的标新立异、格格不入并不是与众不同,我行我素,而是依着礼,她有她对待学习、人际交往的判断和态度,这一点我要深深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