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实施作为界定课程资源的出发点,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认为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以教学作为界定课程资源的出发点,课程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来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学习条件。
以学生发展作为界定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超常的表现)等等。
从德育而言,凡是资源都有可能被德育工作所用,在工作方法上,我们不应强调资源的道德价值,而应强调资源的教育价值观。事实上,任何资源对德育而言都有好坏的两个方面。资源在道德价值判断有“好”与“坏”,在教育功效上有“有用”与“有害”,这两者是不同的。在德育工作方法中,资源在价值观上的“好”并不一定都能带来正面的教育影响,资源在价值观上的“坏”也不一定能够给德育带来负面影响。一些看上去与德育毫无关系的人、事、物,可能都是德育的重要资源,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资源系统性的眼光。
同一种德育资源,在不同的德育情景中其功效是可以互为转化的,甚至起完全相反的作用。曾经有效的德育资源在下一次的教育活动中可能不再有上一次一样的效果,因为教育对象变了,教育情景变了,教育的功效可能也会因之而改变;曾经没有效的德育资源可能在另一次的教育活动中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德育资源的功效总是与教育情景相匹配。要灵活地掌握好丰富的德育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唯一的方法是熟悉各种德育资源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牢牢记着德育的目标,根据德育的目标和教育情景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德育资源进行调控。
德育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素质,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社会性的问题,就会存在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就会存在如何调整自身个性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就是最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德育资源不存在发达城市多,落后地区少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站在德育的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社会性素质的角度看周边的人、事、物,这样就会发现身边无穷无尽的德育资源,并将之用于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今天,德育资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人类信息,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正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最为广泛的传播,不可能通过物质管理、区域管理进行控制,我们要以“活用”、“开放”的态度,学会了解各种资源的特点,善于挖掘资源的德育价值,发现新的德育资源亮点,使德育工作更具成效。(18.4.1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