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詹姆斯·卡梅隆时,我们总会将他称为电影界的“大神”。不知不觉这位“卡神”已经迎来65岁的生日。
学习了解他的作品,也已成为每个电影从业者的必修课。
对于“卡神”的赞誉数不胜数,咖爷也不再跟大家啰嗦为什么他配得上“电影之神”这个称号。
借着今天“卡神”的生辰,我们不妨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科幻,了解电影。
而想要知道“卡神”独特的电影风格,唯有通过他的电影作品。
首先要“大”
这里的“大”,可以分为电影和人来看。
既指电影的格局大。
将所有水准都往最大的方向去做,展现出大气的场面来,才能震撼观众。
也指“卡神”一贯的脾气大,野心大。
敢于冒险,敢于去做突破,敢于去尝试新的东西。
最典型的当属《泰坦尼克号》,当时因为超出了预算,“卡神”并没有因此而苦恼,反倒是继续争取追加投资,甚至自己承担超支费用。
为的就是能够尽可能真实还原那场人类历史上极为震撼的灾难。
虽说当时的电脑数字特效已经在渐渐进步,但要制造出如此庞大的灾难场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因为电脑数字特效还不完全成熟,所以电影中许多预想的场面都被限制住了。
但是“卡神”没有服输,正因为这项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更需要去完善。
怎么完善?
不断地使用并寻求突破点,再不行就将当时最好的技术都拿来使用。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整个拍摄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特效技术有限的前提下结合了实景搭建和制造模型拍摄,造就了这一部经典的电影。
如果光是用这些巨大的布景来说服观众,那就太小看“卡神”了。
就像现在很多大制作的电影一样,往往因为过于注重大场面的特效却忽略了对细节的处理,所以遭到观众吐槽。
而“卡神”则是非常严厉地要求还原一个真真实实的泰坦尼克号!
什么意思?光是外部的布景只够震撼观众,但想要让观众有一种置身现场的感觉,船舱的内部也要下足功夫。
投入了如此多的金钱、人力、时间,卡梅隆就这么自信电影能够回本?
后来《泰坦尼克号》问鼎世界电影票房冠军多年的成绩,足以证明了整个团队的用心没有白费。
直到后来打破《泰坦尼克号》票房纪录的还是卡梅隆自己。
毫无疑问的是,他的自信心就是大,他也有这个资格去撑起自己的自信心。
哪怕是后来《阿凡达》的问世,将电影行业引入到了3D观影的革新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卡神”那股敢于去闯去拼的劲。
他不相信失败,是因为从做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能够成功。
双向拯救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
我们更多时候只关注到“卡神”电影中的技术突破,从而容易忽略他所编写的那些故事。
拿他最经典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几部电影来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共同点。
人物之间的双向设定,保护与保护,从保护升华到拯救。
细细品味“卡神”电影中的这些人物,他们每一个都被赋予了保护的任务。
上图中《深渊》的那张海报隐喻着爱,而后面的人物也正因为爱才学会去保护,又或者说在保护的过程中学会去爱。
这是“卡神”电影中对爱的表达,他的电影剧情不会过于复杂深奥,只会把他想让你看到的,清清楚楚呈现在你面前。
而怎么让这种保护升华成拯救?只需要让这个过程变得惊险、紧张、刺激。
我们能感受到“卡神”电影中的惊险刺激也是好莱坞商业片一贯的套路,但我们却不会觉得这个东西熟悉而感到腻。
因为他懂得如何去处理这些点,并且让人物处于一种狼狈的状态,以此来制造矛盾。
《终结者2》里面T-800带着未来领袖小约翰到处逃难躲避T-1000的追杀;
《真实的谎言》里哈利因为自己特工的秘密身份从而造成了和家人的疏远;
《泰坦尼克号》里穷小子杰克和落魄贵族露丝因阶级身份而被阻碍的爱情;
《异形2》里埃伦在歼灭异形团队遭到毁灭性打击时的孤立无助;
《阿凡达》里萨利在了解了纳威的真实生活后开始迷茫动摇自己的立场。
也正是因为种种狼狈,从而激发了人物的保护欲,这也是观众想要看到的,当人物一直被困境所压迫最终选择反抗。
而且最有趣的是导演在人物塑造上,不会让某一方人物成为拖后腿的累赘,所有人物都在相互促进。
所谓真正的化学反应就是这样,还是拿《终结者2》来说,最后T-800选择自我牺牲的壮举感动了很多人。
因为他在保护的过程中被小约翰感染了,完成了自我拯救,也许之前他是一个无意识只懂得杀戮的机器人,但是最后他成为了一个有感情的人。
美好的执着
“卡神”是一个容易被刺激到的人,也是一个不愿意原地踏步的人。
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就体现出他对于科幻片的执着。
这部作品的嘉宾堪称神仙阵容:
基本没有大众不认识的。
可以这么理解,这部作品是“卡神”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圈,邀请那些在科幻电影创作上风格极具独特的导演们来聊天。
没错,就是单纯唠嗑,可以说是给各大影迷的超级福利了。
“卡神”对科幻片的突出贡献在于革新电影技术。
还是在《终结者》系列的巅峰之作《终结者2:审判日》中,全程由CG制作的液态金属人T-1000是电影特效史上的里程碑,业内人士称赞卡梅隆将电影技术提前带进了21世纪。
《终结者2》拉开了电脑成像技术的序幕,也催生了Photoshop(PS)的诞生。
自此开始,电影视觉特效行业开始从光学构图转向数码特效。
1992年末,卡神首次提出“表演捕捉”的技术概念,即现在的动作捕捉技术。
在《泰坦尼克号》的拍摄中,他第一次运用了这项技术。
卡梅隆对科幻电影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复兴3D拍摄技术。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诞生了首部3D立体电影《爱的力量》。不过由于早期技术低劣,观影效果差,3D电影便被淘汰了。
2009年《阿凡达》上映掀起了3D热潮,不仅再次改变了大众的观影方式,还促进3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如今,观众能看到的精美3D商业大片越来越多。仿佛也在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埋头在“历史垃圾堆”里的人。
是导演,更是冒险家
“卡神”除了是导演之外,还是出了名的职业潜水员。
大海带给了他无数创作灵感。
这句话也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涉及到海洋这个元素。
《泰坦尼克号》自然不必多说,电影《深渊》里面就首次将“卡神”心中的海洋展现给大家看,深海之中不为人知的美观。
而到了《终结者》则是让我们看到了核武器爆炸引发的火海,煞那间一切万物灰飞烟灭。
《阿凡达》里则是将海洋这一元素再次进行了视觉化的改造,将极具神秘的魄力配合上五彩斑斓的美感。
美吗?
当然美,但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美。
说到海洋和潜水我们会联想到深海,而深海的暗无天日充满着未知的危险以及海水高压的迫害。
从而因为黑暗带来的未知和压抑造成了我们的恐惧。
而“卡神”千奇百怪的想法就源自于他的噩梦,是恐惧造就了他。
终结者的形象正是来自于他小时候做的一个噩梦,在梦里一个金属银色骨骼的人形机器人在追杀他,从而激发他写出了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在与自己较劲,同时将困惑自己的恐惧呈现出来给观众看,让我们看到他的那股劲。
也许这也是练就“卡神”勇气的最大原因。
在《终结者》系列和《真实的谎言》里我们都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这也是卡神童年时期挥之不去的噩梦。
《终结者2》开头那场极为震撼的核爆炸,仿佛我们就在直面他的噩梦一样。
而到了《真实的谎言》这种情况则有所好转,但也意指别让核武器摧毁了我们的美好。
或许我们难以成为詹姆斯·卡梅隆一样的神,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像他那样敢于去尝试,去突破。
这不仅仅需要胆子,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功利。
有句老话说得特别好,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卡神”用一己之力撑起了两部世界电影票房冠军,而漫威也是用了十年的布局才勉强打败了《阿凡达》的票房冠军。
相信在不久后,能够超越詹姆斯·卡梅隆的,还是詹姆斯·卡梅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