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上半句“竹篮打水”,你一般会接下半句“一场空”。
如果我说读书就是“竹篮打水”的过程,你会不会觉得“一场空”,读书就没有了意义。
来听一则小故事:
一个寺庙里有个小和尚,一心跟着师傅学道,这天,老和尚告诉他学道要先学会提着竹篮去打水,把水缸填满。
小和尚虽不解,但由于是师命,他也只好遵从。
第一天,小和尚把篮子装满水,提起来没走多远,水就没了。他责怪自己走得慢,下一次要快速地跑。
第二天,他提起装满水的篮子,抄近道奔跑起来,可还是没到寺院大门,水又没了。
第三天,他用力地把篮子往水下摁,这样可以装满篮子,可以多装点,可还是没跑到寺院大门,更别说寺院内的水缸了。
小和尚很气馁,也很痛苦,但他也不敢违抗师命,只好继续用竹篮打水。
一周过去了,小和尚不停地打水,可是自始至终,寺庙里的水缸仍然一滴水都没有,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也很害怕,不知道自己做这些努力有什么用。
一天,老和尚过来问他:“这么多天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和尚:“一无所获,没能打到一滴水到水缸里,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老和尚:“真的一无所获吗?你看看你的篮子”。
这时小和尚才注意到,他手中的竹篮,比起之前,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干净了!
老和尚又提示小和尚回头看看,小和尚回头一瞧,惊讶地发现,这一路打水,漏水,沿途的花花草草,变得更加茂盛了,绿油油的,花朵也开得很美丽。这时小和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和尚的用意。
所以,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真的就是一场空吗?
图片
竹篮打水,虽然最终水缸里没水,但是竹篮却在打水过程中,被冲刷、洗涤,变得滋润、干净,而沿途洒下的水,也给植物带去养分,让它们得以焕发盎然生机。
我们读书,不就像竹篮打水一般吗?虽然看了会忘,但读书的过程中,你已经在悄然发生你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变化。
你的灵魂、你的思想、你的心境都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为了追求那些表面的、物质的东西,而是如同竹篮打水一般,虽然看似徒劳无功,但实则洗涤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生活中得以更好地应用所学。
竹篮打水,水会从缝隙中漏出,最终一场空。这似乎与读书的初衷相悖,因为我们常常期望从书中获得知识,像储存水一样储存起来。然而,这正是读书与打水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
竹篮打水,虽然水不能留存,但在打水的过程中,竹篮得到了清洗,变得干净起来。
同样,读书也是如此。我们阅读书籍,不是为了记住每一个字句,而是为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洗涤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认知。
书中的知识,如同流水一般,虽然无法完全留住,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智慧。
我们不必刻意去记住每一个细节,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去运用这些知识。
就像竹篮打水,虽然水会漏出,但竹篮的清洁却是实实在在的。
同样,我们读书,虽然无法记住所有的内容,但书中的智慧却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读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